听完沈莹的诉说劝言。
张悌并未反驳,而是点点头:“你说得对,上流各城守将皆是幼将,难抵老练的晋将。”
“但是!”
张悌先是赞同沈莹说的一部分话,而后话锋一转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谋划。
“我所想的是江北敌军初来此地,军心必定不稳,如今天气已经渐渐转暖,必然适应不了环境,战力当大打折扣。”
“我军此时出击,正好可以趁敌军无法休整恢复时,渡过江去,决一死战。”
不能说沈莹说的错,也不能说张悌太激进。
二人所言各有各道理。
紧接着,张悌的声音再次响起:“我等纵然战败,亦是为国捐躯,有何悔恨?”
“如果取胜,敌军就会向北逃亡,我军将积蓄万倍兵力,威势将不可挡,联东路一同北进,岂能不破敌?”
面对张悌的话,沈莹选择沉默。
沈莹还是觉得,自己的对策最稳妥,不至于一战而溃,进而直接丢了都城建业。
就算阻敌不利,也可护着孙皓且战且退,不至于直接丧失全部战斗力。
就在沈莹思索如何反驳张悌的话时,张悌继续道:“若是按您的计策,固守江边,等敌军半渡击之,恐怕只会使军心散尽,我等便只能坐以待毙,而君臣都投降,无一人战死,这不是一国之耻辱吗?”
张悌说到最后,几乎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决心。
他就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打这一场仗的。
要么按照张悌预想的一样,一战而胜,进而北追敌军,趁势收回江北营寨据点。
要么就是全军覆没,全军将士为国捐躯。
反正张悌不怕死,两者皆可。
闻言,沈莹也不再劝了,他也听出来了,张悌这是一心求战。
他怕是阻拦不住了。
而另外两人,孙震能力有限,不好言说什么,就是劝也没多大用。
张悌肯定不会听,还不如沈莹劝的呢。
至于诸葛靓他本是魏国诸葛诞之子,在淮南叛乱时,因为诸葛靓来吴国传信,后来诸葛诞被平定,诸葛靓便顺势留在了吴国。
能混到带兵这一步,一方面是诸葛靓能力确实可以,另方面则是吴国真是没啥能打的人才了。
只是,吴国的人才缺乏不是吴国没有人才,而是孙皓发现不了人才,而且还宠信奸佞,反而残害了不少人。
也不怪有很多地方还没开打,守城的将士就要吵吵的投降了。
望风而降的也不在少数。
…
就现在,荆州杜预南下的就很轻松,他们在得知西陵、江陵已经丢了之后,不做抵抗,直接献城归降。
王戎、胡奋那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
…
说回张悌等吴军这边,沈莹不再反驳张悌的决策,张悌便下令渡江主动迎敌。
于牛渚渡江,待到渡江登岸后,晋军对于吴军的主动出击始料不及,因此并未在江边部署重兵。
只有张乔以及麾下不足七千人的晋军,张乔在敌军主动渡江时,就立即遣派二十多人离开,向王浑汇报此事。
自己留下领兵阻击。
晋军营中。
张乔之前并不清楚吴军究竟有多少人,在连续派斥候打探后才知道,吴军兵力远超自己。
张乔自知硬打必输,便烧毁营寨,主动撤退。
且战且退,只希望可以拖延敌军的行军速度,好让王浑那边早做准备。
张乔在撤退途中,发现吴军速度奇快,不要命的死死追着,完全脱不了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