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二月,元稹的运气终于来了,这个月,唐穆宗晋升元稹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宰相。另外这年三月,曾经立有巨大功勋,并且有崇高威望的裴度,也被任命为宰相。
唐穆宗(唐宪宗之子,名李恒)在东宫当太子时,他的妃嫔左右经常吟诵元稹的可以配合乐曲歌唱的诗,李恒听后非常欣赏,问后知是元稹所作。由于李恒的赞誉,宫中称元稹为“元才子”。
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时,江陵的主管长官之一,荆南监军使宦官崔潭峻,很敬重元稹的才能,常索要他的诗篇诵读。
李恒公元821年登基,改年号为长庆元年后。不久,穆宗召崔潭峻归长安,崔向穆宗献上元稹的《连昌宫词》等诗歌百余篇,穆宗大悦,即日升任元稹为祠部郎中,兼知制诰(为皇帝草拟命令、诏书的秘书,通常选用既有文才,又是皇帝的亲信担任)。
元稹虽然升了官并得到穆宗的宠幸,可朝廷中认为升官的命令由皇帝直接发出,没有经过宰相府,这是走宦官或皇宫内后门的结果。当时认为这是很不光彩的,因此不少大臣都鄙视元稹。有位中书舍人武儒衡,更是瞧不起他。这年夏天,一群官员在办公地点吃瓜,武儒衡和元稹都在座。正好有苍蝇飞集瓜上,武用扇子挥去,并且大声说:“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集于此处。”这明明是指桑骂槐,当众侮辱元稹。同座官员大多非常吃惊,元稹也忿忿而去。
朝廷内外的官员都认为元稹是结交宦官才当上了宰相,大家除了加以嘲笑。一些造谣中伤、打击陷害的阴谋也就从此产生了。
崔潭峻是穆宗皇帝信任的宦官首领之一,因为他的缘故,宦官们争着与元稹交往,其中另一宦官首领枢密使魏弘简,与元的交情更为深厚。当时唐朝廷内的情况是,宦官已成了一个有极大势力的政治集团,有时甚至连皇帝的废立和生杀都由他们阴谋决定,朝中大臣们无法过问也不敢过问。而朝内大官们也逐渐形成集团,他们无力也不敢反对宦官,却互相争权夺利。可有一条规矩,任何官员如果和宦官有交往,不管是对的或错的,官僚集团一律瞧不起,并极力中伤或打击,元稹当时的处境,就正是这样。
元稹任知制诰,是非常合适的,他文笔过人,所草拟的诏书,文辞高古,纯厚明切,当时天下盛传,正像以后白居易在诗中所赞扬的:“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皇帝因此对元稹也特别宠幸。
元稹认为自己资历浅,可皇帝破格提拔,因此想有所作为,做出些成绩,一来报答皇帝,二来给那些嘲笑的人看看。正好这时有拥兵的节度使王庭凑叛乱,围攻深州(今河北深县)的牛元翼。唐朝廷先赏赐王庭凑,然后下令叫他退兵,王根本不听,朝廷拿他没法。这时元稹有个门客于方对元说,他有办法将牛元翼救出深州,只要求兵部和吏部给二十张空白的低级官员委任状,由他去结交招募些人来具体办这件事。当然,这一切都得秘密进行。元稹听从了他的建议。元稹的这个决定,看来是出于公心,如果此事真能办成,就给朝廷解决了大问题;即使不成,朝廷也没有什么大损失。可没想到,由此引发了巨大的政治阴谋。
一位对宰相职位怀有野心的大官李逢吉(唐代奸相之一),知晓了于方和元稹的策划,就派他的亲信李赏暗中向另一宰相裴度造谣说:“元稹指使于方,欲收买刺客刺杀裴度。”
裴度是唐代著名贤相之一,很有些见识,听后可能不信,因而置之不理。李赏又到左神策军营密告,神策军中尉上奏穆宗,穆宗命令韩皋、郑覃及李逢吉一起调查,结果是根本没有此事。可是于方设法解救深州牛元翼的秘事却全暴露了。
糊涂的穆宗皇帝,他不深追造谣者,更没有抓住阴谋策划者奸臣李逢吉,反而认为这样一查一闹,元稹和裴度两个人的宰相都当不下去了。于是下令,同时罢免了元和裴的宰相职务,并且外放元稹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实际上是一种贬谪,裴度仍在朝内任仆射的要职。可一般谏官,可能出于特别忌恨与宦官有交往的元稹,纷纷上书说元稹处罚太轻,裴度罢相的处分太重。幸好皇帝仍是维护元稹的,未加更重的惩罚。这是长庆二年六月的事,元稹担任宰相前后不过三个月。
元、裴二人同时罢相,宰相缺人,李逢吉果然被任命为宰相,他的卑鄙阴谋成功了。
史学界长期以来,认为元稹先是得罪宦官遭贬,继而变节依附宦官而荣升,故对元稹的气节攻击不已。
然而,千余年来,谈及元稹多是人云亦云,对元稹颇有微词。
事实究竟是怎样呢?
《旧唐书·元稹传》:“十四年,(元稹)自虢州长史征还,为膳部员外郎。宰相令孤楚,一代文宗,雅知稹之辞学。谓稹曰:‘尝览足下制作,所恨不多,迟知久矣。请出其所有,以豁予怀。’稹因献其文。”此文中有没有写到有关元稹依附宦官之事?分明一代文宗的宰相十分欣赏元稹的诗文,看中了元稹的文才,而不是元稹去巴结令孤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