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被吕继武戏称为寻宝组的两个人,并没有马上就去寻找林秋妍所提及的那些食物。王栋必须先协助于丽珍,前往林间采集用于制陶的粘土原料。
于丽珍其实也没有见过野外的粘土长什么样子,她上兴趣班时用的都是买来的已经加工好的陶泥。但她的制陶老师确实曾经在课堂上讲过寻找粘土的攻略。
按照于丽珍复述出来的攻略,王栋应该在树林里搜寻黄色或红色的小土丘,于丽珍的制陶老师曾经说过,那些土丘的颜色应该有些特别,与普通土壤的颜色相比会有明显的不同。
自从变异后,王栋的记忆力是越来越好了,于丽珍这么一说,他马上就想到了树林中的一些地点,他昨天确实在这些地方见过几处这样的小土丘。
当然,于丽珍也说了,她就算看到了土样,也无法确定它是不是粘土,到底能不能用来烧陶。
要想确认,只能先按步骤将它们加工成陶泥。
首先筛除掉粘土中的大块杂质,比如混在土壤中的岩石碎块和树叶树枝等,再研磨成粉状,最后泡水弄成泥浆。
这样,等泥浆晒干形成泥胚后,通过揉捏塑型时的手感,她也许才能有一些把握去做出判断。
当然,想要最终确认就得等烧出来看结果了。
既然如此,王栋果断拒绝了于丽珍一起去树林里采集土样的请求,她就算跟在旁边也给不出什么有用的建议。
出发前,王栋把采集计划通盘考虑了一下,决定把较近几处符合要求的土样全都采集一份带回来,好让于丽珍逐一尝试。
但这样做,不但土样要分开来装,还得把标记弄好,写明白它们都是从哪里收集来的。
如果把土样弄混了,烧陶实验就相当于白做了,还得再从头来一遍。
当某份土样被证明真的可以烧出陶来时,下一步显然就需要进行重复采集,所以标记时,必须把采集点所在的位置记得清清楚楚的。
困难的不是记录,而是怎么记录,这方世界毕竟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地址系统。
就算王栋自己能把所有的采集位置都记在脑袋里,他又该怎么告诉别人呢?怎么行文于记录,让别人也找得到呢?
总不能每次都由他来领路吧,那以后他也不用干别的事情了。
这是个问题,而且不仅仅陶土采集点存在这个问题。
今后随着林秋妍食物采集方案的实施,食物采集点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多,而且重复采集必然常态化。
也就是说,在这个树林里,人们需要去到达的地方不会再局限于水潭和苹果园了,会多出许多地方来,仅靠在路上摆箭头做标记可指示不清楚。
用脑袋去死记硬背更是不可能。
王栋思考了一阵子,最后决定干脆弄个地图出来。
他先设计了一种简单的极坐标系统,以水潭为中心,首先确定目标地点是在水潭的哪个方位,简单分为东,南,西,北,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八个方位,然后再估算目标地点距水潭的直线距离。
比如,他找到的第一个陶土采集点就被标记为“东南100”,意为水潭东南方向大约100米左右的地方。
王栋用小刀把这几个字刻在了该采集点附近最大的一棵树的树干上。
在他绘制的地图上,位置坐标会更加精细些。第一陶土采集点被画在水潭东偏南35度的地方,他的方位感能提供的精度也就在5度左右,没办法估计得更精确了。
有了这样的地图,各陶土采集点就有了自己的地址。
他先给所有找到的陶土采集点按远近顺序编了号,在地图上只写编号,比如第一陶土采集点就被写作“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