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祁参领带领手下快马加鞭向西北方向赶去。
新建成的大佛寺就座落在西北的雪山?下。后天就是举办新寺院落成典礼的日子。郡王下午就是前往那里视察。
可不巧的是,在祁参领到达新寺之前,郡王就离开了,往南而去。祁参领在路上也不曾与郡王相遇。到了寺里,他才知道两队人马错过了。
祁参领此番带队前来,即是奉郡王之命,保卫大佛寺落成典礼顺利举办。新建一座寺庙本是一件大好事,为何还需要调兵遣将前来保护呢?说起来这里便有许多因果可以讲。
自十六世纪末起,黄教引入蒙古,逐渐兴盛起来,统治了蒙古人民的精神,发展成草原民族世世代代的信仰。黄教来自于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派别。黄教的教义主张缘起性空,修行上采取“止观双运”的方法,强调戒律为佛教之本,并注重显密兼修。。
到十九世纪,蒙古人不论贫穷贵贱,每家几乎都有一个孩子出家当喇嘛,去待奉佛祖,并且是以此为荣。
长此下来,出家的喇嘛多了,从事生产的劳动人口就少了。这对一个民族及至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且说黄教内部,出家的喇嘛人口膨胀,也给寺院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考验。黄教的寺院虽然都拥有各自的寺产,有土地、沙比和牲畜等,但是再有钱也供应不起不断增加的人口需求。于是,寺院内部的分配就出现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高级的喇嘛配享更丰富的资源,而最低等的小喇嘛就连饭也吃不饱,甚至要出去为世俗人家放牧干活,以挣得微薄的生活费用,才能供自己活下来。
不少穷人家的孩子本来就是为了有一口饭吃而献身寺院,却哪里想到在寺院也保证不了一日三餐。人民越穷就越想逃进寺庙,越多人进寺庙,社会就越穷。寺庙用黄油塑造佛像,穷人却忍饥挨饿。蒙古社会形成的恶性循环,拖累了整个民族的发展进步。
黄教的兴盛对蒙古社会造成的伤害,托王有自己的见地,他认为应该限制寺院的扩张,要把众多的小寺院合并成一个大寺院,要对喇嘛的人数进行限制。这样不仅减少男劳动力的流失,还有利于提高喇嘛的素质。对教门和人民都是有好处的。
托王的想法在五年前就提出来了,并且为了践行自己的理念,他开始动工兴建大佛寺。他计划将本旗内11座地方佛寺合并为单独一座大佛寺。这座新佛寺最多可以容纳1000个喇嘛。他还要在新寺内创办佛学院,培养佛学人才,训练演奏佛乐的乐师。
他的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众多寺庙的激烈反对。但是托王根本不予以理会,不惜花费巨资把一座雄伟恢宏的寺庙建造成功,并且他要在九月十五日自己生日这一天,为新寺院举办落成典礼。然而,令他不悦的是,有人向他报告了一个消息:强硬的反对派计划在典礼这一天,聚焦上百名喇嘛来新寺院抗议。
祁参领是郡王手下的两名参领之一。前几日接到王令后,就即刻从江南星夜兼程赶回漠北王城,这才有了前面发生的事情。
且说祁参领,到了新寺,就把防卫任务一一布置安排下去。经历过真正战场的将领来“打”这场保卫战,简直易如反掌。
他一切安排妥当后,便带上一个随从,返回王府,面见郡王去了。
他回到城门口,发现若然不在,一问守城的,才知道若然被王爷的卫兵带进王府了,便心中有数。
郡王正好用过晚膳,得知祁参领回来了,甚是高兴,立刻召他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