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倒台后,朝堂之上看似平静了许多,但实则暗潮涌动。
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丞相之位空缺,需推举新人。
然而,朱元璋心中却有着别样的盘算。
于是借助这时机,朱元璋也是立刻召集大臣们前来朝议。
被急召来的大臣们议论纷纷,话题自然围绕着丞相之位的继任者。
一位老臣站出来,恭敬地说道:“陛下,如今丞相之位空缺,国不可一日无相,还请陛下早日定夺,选出合适之人担当此重任。”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点头附和。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心中却冷笑不已。
他心中暗道:“这些大臣们只想着推举新丞相,却不知朕早已对丞相制度深恶痛绝,这丞相之权过大,已对皇权构成威胁,朕岂能再让他人轻易掌控此等大权。”
这时,朱标出列,行礼后说道:“父皇,儿臣以为,丞相一职关乎朝政大局,确需慎重选择。
但儿臣也觉得,如今朝堂诸事繁杂,若骤然废除丞相制度,恐怕会有诸多不便。
父皇日理万机,若没有丞相协助处理朝政,父皇要操心的事情实在太多,恐会过于劳累,还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微微皱眉,看向朱标,说道:“标儿,你只看到眼前之麻烦,却未看到丞相制度长久之弊端。
历代丞相,权倾朝野者不乏其人,胡惟庸之事便是前车之鉴。
若不彻底解决丞相权力过大的问题,日后恐再生祸端。”
朱标面露担忧之色,继续说道:“父皇所言极是,但儿臣以为,可对丞相权力加以制衡,不必完全废除。
比如设立一些监督机制,让朝臣相互制约,或许可以避免丞相专权。”
朱元璋听后,陷入沉思。
他深知朱标所言有一定道理,但他内心对丞相制度的抵触由来已久,决心已定,只是一时不知如何说服朱标。
就在朝堂上陷入僵局之时,二虎突然上前,跪下说道:“陛下,太子殿下,臣近日了解到一种制度,或许可解当前困境。”
朱元璋和朱标都面露惊讶之色,齐声问道:“什么制度?”
二虎抬起头,缓缓说道:“书中记载,后世有朝废除丞相,成立内阁制。
内阁由数位大臣组成,他们共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分工明确,既能提高办事效率,又可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之手。
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内阁大臣则负责具体事务的谋划和执行。”
朱元璋听后,眼睛一亮,心中豁然开朗。他站起身来,来回踱步,口中直呼:“好!好!好!”
朱标则一脸疑惑,问道:“父皇,这内阁制真有如此之妙?儿臣从未听闻,不知具体如何操作。”
朱元璋兴奋地说道:“标儿,这内阁制看似新颖,却甚合朕意。
以往丞相一人独大,如今内阁由多人组成,相互制衡,且最终权力仍在朕手中。
如此一来,既能解决朝政事务,又能确保皇权独尊,实乃良策。
二虎,你速速将这内阁制的详细内容整理呈上来,朕要仔细研究。”
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在他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如今竟要废除,这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