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汉明堂,依故地而建,风格汉式,古色古香,精巧别致,气势宏伟。有东膳房、书画院、仿汉乐舞演艺大厅、博物馆、茶艺馆及碑林。其址处泰山主峰东南麓西城村东,东有明堂河,西有明堂泉。遗址东西长一百八十米,南北宽八十米,高十七丈六尺,文化层堆积厚,三面有红烧土、灰坑之迹,曾出周及汉之遗物。
泰山东北,有镇焉,号泰山石敢当小镇。遥望玉皇顶,有泰山北大门之称。
且有石敢当民间传说,
传说,有奇人焉,名曰石敢当。昔者,泰山山后村落,民以采石为生,苦不堪言。官府逼民交百车石,衙役监工,虐民甚矣。有石匠,姓石,年轻果敢,砸巨石而得石生。石生长于泰山,受灵气滋养,勇而有谋。长则打虎、泄洪,解民之困,人皆赞之,号为“石敢当”。
后其声名远扬,四处除害,替天行道。泰安城南王庄,员外家有妖,每夜扰其女,致其昏迷。石敢当见告示,往而除妖。备宝剑、紧身衣及符咒,藏于小姐房。妖至,撕符咒,入房闻石敢当喝,惧其宝剑之光,逃去。员外以女许之,分家产。妖复害他村,石敢当追之,久未除。妻献策,刻其名于村口墙石,妖惧而不敢近。人遂刻“泰山石敢当”于碑,立村头,妖远遁。
又传上古,黄帝与蚩尤争天下,蚩尤善战,屡败黄帝,登泰山而狂言“天下谁敢当”。怒女娲,炼泰山石,刻“泰山石,敢当”,助黄帝败蚩尤。蚩尤溃逃,黄帝惧其复来,采泰山石,遍刻“泰山石敢当”,立各地。蚩尤见之即惧逃,终被擒,囚于北极。自此,“泰山石敢当”保平安,传于世。
今此镇以泰山石敢当民俗文化为核,有文博馆,藏宋元明清及民国石敢当石刻,尽显文化内涵。建筑古色古香,韵味独特。
镇中有全场景、沉浸式体验项目三十余,如盘古开天、古镇梦魇、飞越泰山、峡谷漂流、石敢当降妖、蝴蝶谷等。或借今时科技,如“飞越泰山”,新奇震撼。
泰山之东,有奇境焉,号天烛胜境。
传说昔者,泰山周为汪洋。东海龙王作恶,兴狂风巨浪,民不堪苦。泰山神悯之,拔二巨柱掷海镇恶龙,后化大小天烛峰,日夜守护,遂风平浪静。此峰乃泰山神圣之象征,神之英勇慈悲,永铭人心。
又有孪生姐妹,善良勤劳,常采药助民。一日遇伤仙,悉心照料,仙报恩,化之为天烛胜境姊妹松。二松相依,如亲姊妹,为行人遮风挡雨,见证泰山岁月与人间悲欢。
且传古帝封禅于泰山,天烛胜境有神秘之力笼罩。大典之日,五彩祥云现于空,奇妙音乐回荡谷。诚心祈祷者,得泰山神庇佑,可遂心愿。昔有贫书生,为功名至此参加封禅,默祷而中状元。
今此地山川壮美,林茂石奇,溪流潺潺。有百姓壇,刻百家姓、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及“福禄寿喜”,意寓国泰民安,百姓乐业。又有深水潭,水澈如墨,纯然生态,可感奇石能言、清泉有声之妙。
乃天烛峰登山之路始,近有《中华泰山·封禅大典》,以泰山历史文化为核,自然山水为幕,演绎秦、汉、唐、宋、清五帝封禅之事,彰泰山文化精髓,颂“天人合一”之精神。
天烛峰者,形似蜡烛,顶有松如焰。此境始于天烛胜境坊,长约五里余。沿途有仙鹤湾、望天门、大小天烛峰、将军山、黄花栈、老君庙、元君庙、莲花洞、玉女修真处、九龙岗、姊妹松、卧虎松等诸多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