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前军都督府下辖的饶州卫指挥张麒因病告假,随后带着长子张昶,乔装打扮之后,拱卫着朱高炽和张婵离开沙溪镇。
路引诸事皆已办妥,一路向东,进入浙江后直奔台州府。
按照计划,将在台州出海,从海路北上,穿过黄海进入渤海湾,之后抵达三岔口的港口。
不能去秦皇岛。
距离耿瓛坐镇的山海关太近,被发现必死无疑。
三岔口,也就是天津。
历史上的建文四年,朱棣将他靖难时经过的三岔口改名天津。
出海如何坐船是个问题。
大明有海禁。
不过海禁再严,始终有人为了钱财铤而走险,因此可以乘走私船,但风险太大,毕竟大明水师职责所在,会重点关注走私船。
所以最好乘坐渔船。
但也有风险。
一方面,容易遇见倭寇和海岛。
另一方面,你台州府的渔民,打鱼跑到渤海湾去了?
你当大明水师是傻子么。
针对诸多风险,张麒这大半年来一直在做细节安排,找到了台州府最大的几艘渔船,又找了一个会多地方言的读书人扮作渔民,一路由他和沿海水师将士打交道。
为确保万无一失,张麒又举债累累,斥巨资提前打点了沿路的水师卫所,甚至还找老渔民出面,给沿路可能会遇见的海盗也送了大礼。
倭寇那边没办法,只能祈祷不要遇见。
如果运气不好,遇见了倭寇,那只能想法去投靠沿海水师卫所,然后再想办法疏通关系——毕竟还没削藩,燕王在水师中应该有那么一点点的面子。
一切准备就绪。
出海。
入夏后,海面吹西南风和东南风,对靠风帆作为动力的渔船来说,恰是北上的最佳时机,不过渔船再快,一天也只百余里。
而且朱高炽晕船。
走不了几日,就得上岸休息一日。
有时候为了躲避海盗和倭寇,以及大明水师卫所的检查,还需绕路。
也有几次被水师登船检查,不过有那位擅长多地方言扮作渔民的读书人出面斡旋,加上船上确实没有走私物件,又提前打点过,水师将士登船检查的时候,朱高炽又让张婵拿出钱财意思意思,倒也没出什么问题。
原本只需一个多月的路程,足足走出了三个月。
有惊无险。
七月,渔船终于抵达渤海湾,在三岔口的港口登岸。
朱高炽将老丈人张麒留给他的钱财买了两匹马,又留下足够他和张婵走到北平的份额,其余全部散给随行之人,让他们原路返回。
之后一路晃晃悠悠直奔北平。
登岸之后,朱高炽深恐听见朱允炆削藩北平成功的消息,好在前往北平的路上,在路人身上旁敲侧击,没有听到相关消息。
不由得松了口气。
又暗暗摇头。
不愧是飞龙骑脸都能输的建文帝。
原本去年七八月就该削藩的事情,竟然因为自己在京畿操作出来的一个谣言,而将之足足推辞了一年,毫无魄力可言。
听说春节时还大摆宴席,收买各地藩王人心,这不瞎猫哭死耗子么。
都准备削藩了,收买人心纯属脱裤子放屁。
尤其削藩燕王,以朱棣的秉性,你敢削,他肯定要反,都已是你死我活的局面了,朱允炆还在瞻前顾后。
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何必呢。
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只要自己成功返回北平的消息传回京畿,朱允炆就知道,他再不削藩就是养虎为患,所以最迟八月,朱允炆就会发动削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