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公事房。
中秋大假,锦衣卫只休息了小部分人,大部分人当值,且都派了出去配合应天府、留守右卫等,为治安、安防做辅助工作。
留守公事房的人不多。
赵曦没外出,坐镇公事房总领诸事,眼看着快要亥时,再有一个时辰,今年的中秋就要无惊无险的过去。
诸事平顺,赵曦也松了口气。
疲倦的往椅子上一头,抬头环视一圈,端起茶杯准备浅抿一口,忽然顿住,感觉哪里不对劲,又扫视了一圈,知道问题所在了。
锦衣卫指挥使同知罗盛不在。
问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佥事连山,“连佥事,罗同知呢?”
连山一脸茫然,“不知道啊,入夜后就没见过他,是不是外出巡查了?”
赵曦心里咯噔一下。
不仅罗盛不见了,和罗盛关系密切的人,全都不见,他们去干什么了,会不会是知道了燕世子殿下的事情,去拦截了?
赵曦不敢怠慢。
燕世子殿下今天出逃若是被罗盛抓回来,后果不堪设想。
赵曦惊惶起来,想都不想,“连山,带上人,随我走一趟!”
必须阻止罗盛!
……
……
观音门,朱高煦和朱高燧骑着马,跟着进城赏了花灯的城外百姓人流一起,缓步走向城门。
看护城门的总旗老远就看见他俩。
他倒是不认识朱高煦和朱高燧,但认识他俩胯下的马儿。
是徐都督刻意交待的那两匹骏马!
没吱声。
继续和身边的小旗聊天。
可其他守城门的士卒并不认识朱高煦两兄弟,轮到他俩时,索要路引和户贴,虽然是中秋大假,进出城门的人比往日更多,但基本的流程还是要走走。
朱高煦和朱高燧甚至没下马,居高临下的看着士卒,用标准的大明官话大声道:“我们兄弟俩是燕子矶王御史的侄儿,进城赏了花灯和烟花,没带路引和户贴。”
燕子矶的王御史,洪武二十三年累官佥都御史,洪武二十八年致仕,而燕子矶就在京畿城根下,和观音门毗邻,隔三差五的就会进城,守城士卒非常熟悉。
而且王御史的长子王澹如今是礼部郎中,基本每天都要进出观音门,这样的人家,进出城门自然不需要路引和户贴。
王御史族人众多,平时谁留意他有没有这两个侄儿,但守城士卒可不认为有人会冒充,何况这两兄弟一看就器宇不凡,必然是大户人家出身。
至于为何用大明官话不用本地方言,士卒想当然的以为是大户人家的习惯——王澹平日进出城门,偶尔和守城总旗聊几句时,也都用大明官话。
没多想。
果断放行。
一直在和下属小旗聊天的总旗默默的关注着局势,发现麾下士卒放行了朱高煦和朱高燧后,松了口气,旋即慢慢走向城门,对放行了朱高煦和朱高燧的士卒叱道:“怎么回事,刚才那两人你们怎么没查看他们的路引或是户贴!”
得甩锅了。
今天这事,如果朝廷不追究还行,若是追究起来,肯定会问责,作为总旗,他要把风险降到最低,只能委屈下属的士卒。
士卒们如此这般一解释,总旗还是黑着脸道:“甭管他们是不是王御史的侄儿,作为守城士卒,我们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张丁、李三,你俩速速追上去,到燕子矶查证一番!”
两名士卒急忙领命而去。
总旗看着他俩的背影,心里暗暗笑了笑。
两条腿能追上四条腿么……
按照徐都督的计划,那两兄弟出了城门就会纵马狂奔,自己让人去追查,不过是为了在事后追查中推卸责任而已。
下一刻,总旗转过身打算继续去城墙根下摸鱼,但他忽然笑不出了。
不远处出现了一大队骑兵!
盔甲鲜明,长枪如林。
拱卫着一辆马车直奔城门而来,虽只百人,却给人千军万马不可阻挡之感,是沙场百战老卒才具有的萧杀气势。
总旗急忙挺身而出,挡在城门前。
一边示意身边的人去关城门。
不对劲。
这一队骑军,身上的盔甲不是在京卫所的制式,更像是边军。
这段时日在京畿的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