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枝处理完这一摊子琐碎之事,回到自己家中。
说来也怪,自己自从当上县老爷之后,北平知府张昺除了派了个人知会自己一声之后,便对自己敬而远之,不闻不问。
自己也曾携带礼物上门拜访,却被恭敬的请出门外。
所携带的礼物也没有收。
张昺只是传出话来,说不敢受自己的礼物。
这让李增枝百思不得其解。
内心嘀咕道:“虽说,我这位置是燕王安排的,但是,这分明是在官场上排挤我啊。”
殊不知,张昺正写了一道弹劾燕王的奏折,安排自己的心腹送往应天。
张昺大概自己也不会想到,送信之人,那个看似忠诚无二的心腹,实则是朱棣布下的一枚棋子,一名深藏不露的探子。
在关键时刻,他选择了背叛,将这份足以颠覆燕王府命运的奏折,悄然转交到了朱棣的手中。
燕王府内,灯火通明。
这份突如其来的奏折,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朱棣接过奏折,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寒意。
他缓缓展开那泛黄的纸张,一字一句地阅读着,脸上的表情由最初的淡然逐渐变得阴沉。
道衍和尚在一旁默默观察,心中暗自盘算,却未发一言。
“岂有此理!我看这张昺定然不是什么好鸟,来人,将李增枝叫来,我要与他一同商议!”
道衍和尚说道:“我去吧,别人去,恐怕李增枝也不会相信,毕竟他现在不相信任何不熟悉之人。”
边说边整理衣裳,出门而去。
未过多久,道衍和尚领着打着哈欠的李增枝来到燕王府中。
“殿下,深夜叫我前来,可是为了盐政之事?莫催了,我已经在思考对策了。”
李增枝止不住困意,说道。
燕王朱棣将奏折交给李增枝看。
李增枝一看,不由得清醒了过来。
奏折内容赫然映入眼帘:
燕王朱棣于北平之地,私自行使生杀大权,竟擅自杀害朝廷命官赵文元。此等行径,无异于藐视皇权,践踏律法,实乃大不敬之罪。
赵文元此人,清廉正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百姓爱戴。
其无端遭此横祸,令朝野震惊,百姓愤慨。
朱棣殿下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在杀害赵文元大人后,公然安排曹国公次子李增枝接任北平县令一职。
此举之荒谬,实难启齿。李增枝身为大明勋贵之后,本应恪守本分,安分守己,岂可涉足地方政务,更遑论担任县令之重任?
须知县令乃一方父母官,关乎民生疾苦,需有经世之才,恤民之心,方能胜任。
而李增枝非科举出身,未历仕途磨砺,更无治理地方之经验,其接任北平县令,无异于儿戏朝堂,置国法于不顾。
再者,李增枝之身份,亦是大为不妥。
大明律法严明,官员选拔需遵循科举之制,以才学论高低,以德行定去留。
李增枝虽出身名门,但未经科举洗礼,身上并无半点功名,何以服众?何以治民?
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朝堂风气败坏,士人之心尽失,国将不国矣!
微臣深知,此奏一出,必触龙鳞,然微臣身为朝廷命官,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岂能因私情而忘公义?
岂能因惧祸而缄口不言?故斗胆上奏,恳请陛下明察秋毫,严惩不贷。
一者,当彻查赵文元大人被杀一案,严惩凶手,以慰其在天之灵,以安民心。
二者,当撤销李增枝北平县令之任命,另选贤能之士以代之。
三者,当重申科举之制,严明官员选拔之规,杜绝徇私舞弊,确保朝廷清明。
微臣深知,此等大事,非微臣一人之力所能及,故恳请陛下圣裁,以正国本,以安天下。
微臣虽处偏远之地,然心系朝廷,忧国忧民之心,天地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