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老师,那三气周瑜……?”那人话刚出口便又噤了声——他被沈老师白了一眼!
王之蔑视!虎躯一震!菊花一紧!
“好好听课,别开小差啊?沈老师刚才讲过的,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开阔……”
“诚如他们所说,正史上,老将程普尝云:‘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这是后世成语‘饮醇自醉’的出处。”
“与周公瑾相交,好比品味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地就醉了。”
“《三国志》裴松之注原文:江表传曰: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名人曾言:‘周瑜是……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三国名臣赞序》文曰:‘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於伯符;晚节曜奇,则叁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沈老师缓缓念出那么几段话来,似乎是怕他们听不懂,还把最后一段古文默在黑板上进行延伸解释。
“……”全班同时愣了几秒,不明觉厉。
她并没有放ppt,没开电脑,也没拿手机,手头上甚至没有半点纸质资料。这么几大段文绉绉的资料,她是直接背下来的。
“为人处世宽宏大量,军事天赋极强,音律、文学等领域皆是有所成就。”
“三分天下的局面由他策划的赤壁之战奠定。”
“如果他未英年早逝,也许三国时代的结局也会有所不同罢?可惜。”
也许,如果他未曾英年早逝,便不会有《三国演义》了——那是维护刘汉“正统”的物什,更是将他名声毁于一旦的物什。
“最令人钦佩的是,孙策死后,周瑜一手扶植起孙吴,却是深藏功与名,并未大肆声张,或是自命不凡。”
“孙权与枭姬(孙尚香)都以仲兄称之,孙策的母亲同样将他当做儿子看待。”
“他并非孙氏子孙,却与孙氏政权有着脱不开的密切关系。”
“可以说,他是一个完美的人,和他的名字一样。”
愈是完美的东西,愈容易激起他人破坏的欲望。
沈老师话锋一转。
“古人取名字时,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的。名与字或是意思相同,或是相反。”
“周瑜的名字,恰巧属于前者。周瑜,字公瑾。‘瑾’‘瑜’二字皆是‘美玉’之意,代表着父母对他拥有高尚品格的期待。”
握瑾怀瑜兮,穷不知所示。
周瑜蓦地想到,祝琢瑾的名字里也是带有一个“瑾”字的。“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他是知晓的。琢瑾琢瑾,便含了父母希望她能通过磨砺,自璞玉成为美玉的愿望。
“至于诸葛亮……他的确是蜀地谋臣之奇才,只不过,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他并不能称得上是最出众的一个。”
“他之所以能出名,除却后人吟诗赞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更多的还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神化。”
“史实并不像罗先生在演义中描述的这么带有玄学色彩,赤壁之战的功劳大都在于周瑜而非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