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早前已对你有所规劝,你却置若罔闻,今日之果,皆是你咎由自取。
你一人之过,却累及满门荣耀,毁于一旦。”
朱晖闻言,面如死灰,身躯一软,瘫坐于地。
自己的一念之差,或将导致家族数百口人的命运急转直下,怎能不令他痛心疾首,悔之晚矣?
随后,杨一清的目光转向苗逵,语气中满是不屑:“至于你,身为宦官,竟因区区两名青楼女子而丧失原则,颜面何在?”
面对杨一清的严厉指责,苗逵并未像朱晖那般软弱,他挺直了腰板,仿佛一位不屈的战士,即便身陷囹圄,亦无丝毫愧疚之色,反而以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道:“咱家之错,在于错估了你的意志,以为金银可动其心。
而今看来,你杨一清确是铁骨铮铮,咱家心服口服。走到今日这一步,咱家无怨无悔。”
杨一清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看来,那两位青楼女子确实将你伺候得颇为周到。”
苗逵亦报以冷笑:“杨中丞,您又何必以圣人自居,审视咱家?您非我,焉知我之苦?咱家历经艰辛,方有今日之地位,享受一番又有何错?
陛下此举,实则是将咱家推向了火坑。
他明知咱家在陕甘、宣大素有贪名,却仍派咱家来此,这分明是要置咱家于死地。”
“住口!”杨一清厉声喝止了他的狡辩,“你怎不反思,这实则是陛下赐予你改过自新的契机?
陛下见你尚存领兵之才,欲将你纳入麾下,培养为心腹之臣,此乃何等恩遇!
陛下初登大宝,急需可信赖之臂膀,此心何错之有?而你,却辜负了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老夫虽未亲耳闻陛下临行密语,但料想其中必含深切期望与教诲。
遗憾的是,陛下或许低估了人心之复杂,以为新皇之恩宠能让你感恩戴德,却不料你竟与那些贪官污吏、奸商小人同流合污。
你今日所受之罚,皆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
将你押解回京,非但为严惩不贷,更是欲借此树立典范,警示后来者。
休要以‘不怕死’为挡箭牌,老夫阅人无数,包括你这等内宫宦官心中所想,也是略知一二。世人皆有欲求,你之所缺,便是你之所逐!”
杨一清非但不是迂腐书生,反而是官场老手,陕西巡抚之位,乃至入阁之荣,皆是他智慧与手段的见证。
他清正不阿,却又不失灵活变通,对苗逵的虚张声势,他自有对策。
你苗逵不是装的很高傲的样子吗?那我就打碎你的这份高傲。
苗逵闻听杨一清之言,怒火中烧,愤然反驳:“老家伙休要猖狂,你虽身为男子,子孙绕膝,却与我这无根之人又有何异?
我等宦官虽贪财好色,却也自诩行事光明磊落。
晋商所予,陛下难及,此乃事实,我何错之有,倒向何方,自是心之所向!
互市贸易虽成,然你莫要以为此乃万世太平之兆。天下乌鸦,一般黑矣。
新官上任,未必能如我般行事,世间清官难觅,贪腐横行,此非我一人之力所能扭转。
你自诩清正廉明,不过是贪图虚名之辈,将清廉视为口号,自欺欺人。
放眼天下,如我般之官比比皆是,而如你者,寥寥无几。
你胜我于一时,却难敌世间万千贪腐。
我虽身死,亦将在九泉之下,静观大明未来,是否如我预言,依旧沉沦。”
其言虽刻薄,却也不乏一针见血之处。
彼时朝野上下,贪腐之风盛行,官员多如苗逵,汲汲于享乐,汲汲于财货。
杨一清面色淡然,多年的官场生涯,使他对此类言论早已司空见惯。
他淡然一瞥苗逵,留下一句掷地有声之语:“未来之事,谁人可料?陛下年少有为,志在整肃朝纲,尔等贪腐之徒,终将无立足之地。”
“中丞既然这般说,那咱们便在日后见分晓,就盼中丞届时能烧黄纸以告知!”苗逵冷笑。
他这等想在人伦上占便宜的小孩伎俩,岂能让杨一清生气。
却见杨一清轻飘飘回道:“只恐怕荒野乱坟无处寻你之碑!!”
“你……”苗逵没想到杨一清竟也这般的刻薄。
言罢,杨一清未再给予苗逵半句言语,决然转身,步伐坚定地离去,只留下一串回响在空旷牢房中的脚步声。
牢房再次被厚重的幽暗所吞噬,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尽管苗逵方才言辞激昂,大义凛然,但其内心深处却难掩慌乱与不安,权力的游戏,他输不起,更不愿以生命为代价。
而隔壁的朱晖,目睹这一切后,更是心如死灰,整个人瘫软在地,如同被抽去了所有筋骨的软脚蛇,再无半点往日的威风与傲气,只余下无尽的绝望与懊悔。
……
李文渊引领着达延汗麾下的上百名使者,浩浩荡荡地返回宣府,与杨一清并肩而坐,深入探讨了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历经十余日的紧密磋商,双方终于跨越重重障碍,达成了历史性的合作——张家口贸易市场正式对外开放。
两国各自设立衙署,税收制度经双方协商确立,交易货物及其性质亦被详尽列出。
当杨一清代表大明帝国,在那份承载着两国和平与繁荣愿景的合约上郑重签字之时,来自达延汗的使者亦在混合了大明与蒙古文字的契约上留下了他们的印记,标志着这一历史时刻的正式确立。
随后,双方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各自衙署的完善与市场规模的扩建之中,满怀期待地迎接这一盛事带来的繁荣景象。
对于两国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双赢的壮举,然而,当消息传至京城,却意外地激起了某些人的强烈不满与嫉恨。
京城的官员们愕然发现,原来在杨一清离京的一个多月里,他不仅整顿了宣府的吏治,更促成了如此重大的贸易合作,其雷厉风行的作风与卓越成就令他们既惊又妒。
然而,就在这片欢腾与期待之中,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李文渊,这位促成两国贸易协定的关键人物,在一切尘埃落定、欢庆胜利的前夕,竟在驿馆中悄然悬梁自尽。
杨一清闻讯,犹如五雷轰顶,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悲痛与不解。
按功行赏,李文渊本应前程似锦,官运亨通,怎料他却选择在荣耀的巅峰时刻,以这样一种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文渊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致杨一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前辈的敬仰与感激;
另一封则寄给了他的恩师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