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战争发生在1971 年 12 月 4 日至 17 日,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十四天之久。
这第三次战争的背景复杂而深刻。曾经,巴基斯坦统一管理着西部的巴基斯坦和东部的孟加拉邦这两个部分,但自从独立之后,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大权却都集中在了西部巴基斯坦人的手中。这种情况让东部的孟加拉邦人民深感不满,他们一直强烈要求实现全面自治。于是,在 1970 年,一场规模巨大的"不合作运动"爆发了,这也是巴基斯坦独立以来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分裂危机。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采取了武力镇压的手段来应对东巴的分裂活动,结果导致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同时还有多达一千万的难民被迫涌入了邻国印度。
对于早就对东巴虎视眈眈的印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趁着巴基斯坦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印度趁机加紧了对入侵东巴的战争准备。
2、直接诱因则源于 1971 年 11 月初开始的一系列事件。当时,印度军队在印巴边境地区集结兵力,不断制造摩擦和冲突。这种紧张局势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战争的阴影逐渐笼罩在这片土地之上。在印度对东巴展开试探性进攻时,巴军由于错误地判断了局势,竟然从印度西部以及印控克区对印度的挑衅行为做出回击。终于,在 12 月 4 日这一天,印度军队再也无法忍受,他们开始向东巴以及西巴发动了大规模的袭击,至此,第三次印巴战争正式全面爆发!
双方投入的参战兵力也相当惊人:印度方面出动了陆军、海军、空军等三军总计约四十六万人(其中,东巴方向大约十六万人,而西巴方向则大约有三十万人);巴基斯坦这边同样不甘示弱,他们也投入了陆军、海军、空军等三军共计约三十四万人(其中,东巴方向大概九万人左右,西巴方向大约二十五万人)。
这次战争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条战线来叙述,东线毫无疑问是这场战争的主战区。印度军队从西南、西北、北部以及东部四个方位,同时向东巴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仅仅用了十四天时间,印度军队就成功攻占了东巴的首府——达卡。西线以空战为主,同时在克什米尔、拉贾斯坦、苏莱曼基地区进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战,印攻占东巴全境后,宣布在西线实行“单方面停火”。
第三次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的战况结果异常惨烈,印度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巴基斯坦则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在这场激战中,印度成功地将巴基斯坦分裂,并建立了孟加拉共和国。他们趁机侵占了西巴信德省 3600 平方公里的领土,并签署了《西姆拉协定》。根据该协定,双方同意按照 1971 年 12 月 17 日的停火位置来划定实际控制线。尽管这条控制线经历了多次冲突和变故,但直到今天,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最后是第四次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也就是卡吉尔武装冲突
时间来到 1999 年 5 月 6 日至 7 月 17 日,整整持续了 73 天之久。在这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印军针对渗入克什米尔地区的巴穆斯林圣战人员展开了一场代号为"胜利"的作战行动,这便是着名的印巴"卡吉尔冲突"。这次冲突堪称是自 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武装对决。
首先看看这次冲突的背景。卡吉尔冲突前,印巴国内政局不稳,经济萧条,宗教极端势力抬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问题斗争有所升级。1984年印军发起“云使”作战行动,夺占星峡冰川大部;巴军自1988年开始,有计划地加大对克什米尔地区的渗透争控,1998年底,支持穆斯林圣战者渗透到停火线印侧卡吉尔地区,导致印军从斯利那加到列城的国家1号公路被切断,印军调集重兵清除入侵者,印巴冲突再次引燃。
印度和巴基斯坦克吉尔冲突时双方均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巴方有穆斯林圣战者700余名、正规部队9000余名参战,穆斯林圣战者沿印巴停火线展开,据守70多处战略要地,正规部队部署在距停火线10公里以内的浅近地区,实施后方支援;印投入陆、空军总兵力累计约7.6万人,并将卡吉尔地区区分东、西两个战区作战。
最终,经过73天的冲突,印军收复了绝大多数边防哨所,将巴军赶回控制线巴方一侧,此役,印阵亡527人、伤1363人,巴阵亡211人、伤300余人。
总的看,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是宗教、政治、领土等集为一体的长期争端,克什米尔问题是其根深蒂固矛盾的典型代表,多年来印巴双方争端不断,根本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可以判断,只要两国的领土问题得不到最终解决,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甚至是战争是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