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亚琴冰川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争议之地,两国对于"实际地面位置线"的解读存在巨大分歧。印度坚持控制着锡亚琴的主要关口以及三分之二的土地,并主张维持现有的局势;而巴基斯坦则坚信"实际线"应该从停火线向东延伸至喀喇昆仑山口。这种立场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源于锡亚琴冰川的军事地位对于整个克什米尔地区的重要性。
当前,锡亚琴冰川处于一种特殊的局面,它同时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军队占据了这片冰川的大部分区域,包括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而巴基斯坦则坚守着相对较低的山峰。位于山顶的印度军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的物资供应和军需补给完全依赖于直升机和雪地车辆。这些艰难条件无疑增加了他们的作战难度,但也彰显出他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勇气。
由于锡亚琴冰川所在之地氧气稀缺,海拔极高,环境恶劣至极,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而且物资补给和装备运输也异常艰难,所以,每年都会有大量士兵因为严寒饥饿而失去生命,非战斗性减员情况愈发严重。
锡亚琴冰川地带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自独立之后,无数次激烈冲突所争夺的核心区域。自从 1947 年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全面爆发,此地便成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军事对峙要冲,双方都在此部署了大批军力,并且在 1947 年、1965 年以及 1971 年曾先后爆发过三场激战。1949 年,印巴两国正式签订了《卡拉奇协定》,针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停火线划分问题终于达成共识。
这条后来被称作“实际控制线”的停火线,把备受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分割成印度控制区和巴基斯坦控制区两大部分,然而,它仅仅延伸到锡亚琴冰川的最南端,至于《卡拉奇协定》里对于停火线会“一路向北直至冰川”的描述非常模糊不清。作为印巴第三次战争结果的《西姆拉条约》也未明确划定锡亚琴冰川界线。
自 1981 年起,印巴双方各自调遣军队,以小队巡逻的方式挺进锡亚琴冰川区域,展开侦查与适应性演练。与此同时,他们还前往欧洲各国采购专门用于高海拔战斗的装备,为军队的长期驻防做好物资筹备工作。
1983 年,印度悄然先行踏入锡亚琴冰川地域,着手建立据点。紧接着在 1984 年,他们抢占了冰川的两处关键山口——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锡亚拉山口以及比拉方德山口,从而大致掌控了这一地区。反观巴基斯坦,仅守住了南部的格央拉山口。双方均在此部署重兵,印度部署7000人,巴基部署4000人。由于锡亚琴冰川面临供应困难的情况,双方花费巨资解决供应等问题。印度每年花费4.38亿美元,巴基斯坦每年花费1.82亿美元。
时间来到 1999 年,印控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边境冲突,这场冲突被称作"第四次克什米尔战争"。战火一直燃烧,直至 2003 年 11 月,双方方才达成停火协议。
时至今日,印巴双方依然处于高度紧张的对峙状态之中。尽管两国政府已多次举行谈判,商讨撤军相关事宜,但由于主权归属模糊不清,且双方意见相去甚远,谈判进程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总体来看,锡亚琴冰川如同一个被争夺的珍贵宝物,其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成为了印巴两国历史和现实争夺的“痛点”。两国政府在敏感问题上都如被束缚的困兽,无法做出任何妥协。解决锡亚琴非军事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最高领导层是否有壮士断腕的魄力,做出政治决断。印方是否愿意采取灵活的姿态,给予巴方一定的“舒适度”。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的头号大国,解决与周边小国之间的问题时,必须要有超越小国的胸怀和气度。然而,印度与真正的大国相比,仍有云泥之别。南亚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