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xpaoz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属灵书籍 > 第7章 ?单身与婚姻

第7章 ?单身与婚姻

凯西和我(提姆)刚到曼哈顿植堂的时候,我们没过多久就发现自己置身于这样一间教会:80%以上的会众都是单身。我们刚开始觉得挺意外的,后来我们明白了,救赎主教会只是反映了曼哈顿市中心的人口统计数据。最初几个月,我以为一群由单身人士组成的会众不太需要关于婚姻和家庭的讲道,但很快就发现不对。在1991年夏末和整个秋天,我就婚姻这个题目讲了九次,其中的核心内容都在本书里。

那么,是什么促使我向未婚者讲婚姻之道呢?答案就是:单身的人若不能平衡而明智地看待婚姻,就不能过好单身生活。如果他们对婚姻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会走极端:要么过于期待婚姻,要么不够期待婚姻,而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会扭曲他们的生活。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写道:“你已经有了妻子吗?就不要想摆脱。你还没有妻子吗?就不要去找妻子。如果你娶妻子,这不是犯罪;如果处女出嫁,也不是犯罪。不过,这样的人要受肉体上的苦难,我却不愿你们受这苦难。弟兄们,我是说时候不多了。”(林前7:27—29a)这段话乍一看让人难以理解。这种婚姻观与《以弗所书》5:21及以下的经文当中所展现的美好婚姻画面显然是很抵触的。有些人猜想,保罗写《哥林多前书》的时候是不是正在受苦呢?另一些人指出,保罗的末世论思想显然影响了他的婚姻观,他相信耶稣随时可能再来(“时候不多了”),但历史证明保罗错了。真是这样吗?

可是,保罗紧接着又写道:

从今以后,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的,哀哭的要像不哀哭的,快乐的要像不快乐的,买了东西的要像一无所得的,享用世上百物的要像没有享用的一样,因为这世上的情况都要过去。(林前7:29b—31)

这里我们看到,在“时候不多了”这个词的背后,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观。保罗在讲两个世代的“交叠”。旧约的先知说,弥赛亚将终结旧秩序——这个“速速死亡,没有福乐”的世界,然后开启天国的新时代,到时候,万物都要恢复原本的荣耀,再也没有死亡和败坏。耶稣第一次来的时候,他宣告自己就是弥赛亚,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并没有登上王位,反而走上了十字架。他并没有来审判世人,反而承受了审判。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耶稣确实带来了神的国。借着悔改和信心,我们如今已进入天国了(约3:3,5)。耶稣统治的权能如今就在我们中间运行,让人与神和好,又与众人和好,彻底医治他们(路11:20;12:32)。然而,这个世界还没有结束。我们仍然住在一个充满败坏、疾病和死亡的世界里。这就是“世代交叠”的意思。神的国度——神的权能更新整个被造世界——借着基督第一次到来,已经打破旧世界的权势,进入这个旧世界,但神的国还没有完全彰显在地上。旧秩序还在,尽管它注定要灭亡,如今只是苟延残喘。如保罗所言,这个世界“将要过去了”。

这种历史观有何实际意义呢?一方面,它意味着这个世界的一切社会关系和物质追求仍然存在。这个世界仍然继续存在,我们也仍然住在其中。我们必须为明天考虑。但我们相信将来会有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种信心能够转变我们对地上所有事情的态度。我们为成功感到欣喜,但不会高兴过头;我们为失败感到遗憾,但不会垂头丧气;因为我们的真正喜乐在于将来,那是神用自己的生命和话语所坚立的。所以,我们享用世上百物,要像没有享用的一样(林前7:31)。

那么,讲到我们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这种历史观又意味着什么呢?保罗说,这意味着结婚不结婚,都是合宜的。我们没必要因结婚而过于激动,也不需要因没结婚而过于沮丧——因为只有基督才是我们灵魂真正的配偶,只有在他里面,我们的心方得饱足;只有天国才是我们灵魂真正的家园,只有在神那里,我们的灵方得安息。

§ 单身之美好

明白了这个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保罗关于单身和婚姻的话多么具有颠覆性。神学家侯活士说,基督教是第一个认为“单身是一种合宜的生活方式”的宗教。他写道:“基督教与犹太教[以及其他传统宗教]的一个明显差异,就是基督教欢迎单身生活,认为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几乎所有古代宗教和文化都认为建立家庭和养育后代具有绝对价值。羞辱家庭就是羞辱自己;人若没有后嗣,就不会留下真正持续的影响或遗产。若没有儿女,你实际上就等于一无所有,因为你没有未来。于是,人对未来的主要盼望就是有孩子。古代文化认为,长期单身的成年人,其人生是不完整的。

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基督和最重要的神学家圣保罗,都是一辈子单身。不能说,单身之人就不如已婚之人完整,因为耶稣基督这个单身汉是最完美的(来4:15;彼前2:22)。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章认为,单身是好的,是蒙福的状态,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单身实际上比结婚更好。这种革命性态度所造成的结果就是,早期基督教会不鼓励人们结婚(正如我们在保罗书信中所见),并且有组织地支持贫穷的寡妇,让她们在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无需再嫁。一位社会历史学家这样描述早期基督教的做法:

假如基督徒妇女守寡,她们可以享受实际的好处。异教寡妇则要面对很大的社会压力,不得不嫁人;奥古斯都皇帝甚至下令,寡妇两年不出嫁就要受罚。与之相反,基督徒却尊重寡妇,并且他们对寡妇再嫁的态度是温和的反对。教会随时准备救济穷困的寡妇,让她们自由选择嫁或不嫁。[基督徒寡妇可以积极关怀周围的人,向众人行善。]

早期教会为什么采取这种态度?基督教的福音和基督徒对将来天国的盼望,打破了家庭这个偶像。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什么行为比绝后更极端。生孩子是成年人生活的意义所在,因为儿女会记念你。儿女也给你安全保障,因为你老了他们奉养你。所以,单身的基督徒是在向世人宣告:“我们未来的保障不是靠家庭,而是靠神。”

单身的成年基督徒在向世人见证,家庭不是他们的盼望所在,神才是。神会保障他们的未来,首先,神给他们一个真正的家——教会,让他们在基督里永远不缺弟兄姐妹和父母。但归根结底,基督徒的产业是新天新地里神国度的完全。侯活士进而指出,基督徒的盼望一方面让没有配偶、儿女的单身人士也可以活出充实的人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人们结婚和生养后代,因为他们不再害怕把孩子带入这个黑暗邪恶的世界。“基督徒的盼望不在于儿女,但儿女是一个标记,表明他们对神的盼望……表明他们相信神还没有弃绝这个世界……”

遗憾的是,当代西方的基督教会似乎失去了这种认识,人们不再认为单身是好事。相反,教会给单身贴上一个不太好的标签:“基督徒生活预备方案”。布朗(Paige Benton Brown)在她的经典之作《为神孑出》(Singled Out by God for Good)中列举了教会内谈及单身问题时的一些陈词滥调:

●“一旦你单单以神为满足,他就会带一个特别的人进入你的生命”——似乎神的祝福倚赖于我们的满足。

●“你太挑剔了”——似乎神被你浮躁的念头搞得束手无策,他需要你扩大选择面才能在你里面工作。

●“作为单身基督徒,你可以全心把自己奉献出来,从事神的工作”——似乎神需要多愁善感的殉道者才能工作,而结婚的人就与神的工作无缘。

●“神要先把你变成一个好人,然后你才能嫁(娶)一个好人”——似乎神先让人完全成圣,然后再赐给他们婚姻,作为顺便的福分。

这些话背后隐含了一个前提:单身是一种倒霉的状态,适合那些尚不成器的人。布朗借用保罗在《哥林多前书》里的经文回应说:“我单身并非因为我属灵上不够成熟,不配得到丈夫;也不是因为我属灵上过于成熟,不需要丈夫。我单身是因为神是良善充足的,是因为单身是神对我最好的安排。”这完全符合圣保罗的思想和态度。基督教对单身生活的认可,超过其他任何宗教信仰和世界观。

§ 婚姻是天国的预尝

今天人们的态度又如何呢?非西方的传统文化仍然向个人施加强大的社会压力,要求他们必须结婚生子。西方社会虽然不是这样,但并不意味着西方社会没有这种压力。前面讲过,西方文化让我们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的盼望在于找到完美的伴侣,从中得到完美的灵性满足和情感满足。有无数迪士尼式的流行文化叙事,一对男女正在寻觅真爱,故事才算开始,并且他们一旦找到真爱,故事就淡出了。这些故事所传递的信息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篇章就是找到爱情和婚姻,其他一切都只是序和跋。所以,传统社会和西方社会都让单身生活显得很糟糕和低人一等。

然而,新约却不是这样。实际上,当我们从《哥林多前书》7章翻到《以弗所书》5章,看到如此崇高的婚姻观,我们会更相信单身生活不乏益处,心里感到更踏实。为什么?前面讲了,《以弗所书》5章说,婚姻归根结底并非关乎性爱、社会地位或个人幸福。神设立婚姻是为了在人类的层面反映我们与主相爱的关系,以及与主的连合。婚姻是一个记号,也是一个兆头,让我们可以看到将来的天国。

但是,这种崇高的婚姻观也告诉我们,相比我们与神的关系,婚姻是第二位的;人类婚姻指向那终极的婚姻,那是我们的灵魂最深的渴求;人类家庭也指向那终极的家庭,那是我们的情感最好的寄托。已婚夫妇如果看不到婚姻是“次好的”(penultimate),他们在经营婚姻时就会做不好。即使最好的婚姻,靠其本身也填补不了只有上帝才能填补的空白。如果双方现在没有与基督建立一种深刻的、满足的爱的关系,而只是指望将来与基督有完美的爱的关系,那么已婚的基督徒就会对他们的婚姻期待过高,以期使双方得到满足,而这往往造成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状态。

但是,单身的人也必须明白婚姻是“次好的”。如果单身基督徒不与基督建立一种深刻的、满足的爱的关系,他们就会对自己的婚姻梦想期待过高,这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病态。

然而,如果单身基督徒学会安息于他们与基督的婚姻中,并以此为乐,他们就能妥善看待单身生活而不自卑,不会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如别人完整,或者不成熟。并且他们有可能立刻开始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因为,如果把婚姻当做偶像,他们在单身时会受其捆绑,即使结了婚,也同样会受其捆绑。所以,基督徒没有理由坐以待毙。降低婚姻和家庭在你心目中的位置,把神摆在首位,开始享受单身生活的美好。

§ 性别“完整”与单身

前面说到,单一的性别多少都是不完整的。既然如此,我们怎能声称长期单身是好的呢?答案仍然是关乎我们在基督里的盼望,以及我们基督徒群体生活体验。单身基督徒可以在教会里找到他们的“后裔”和家人,同样,弟兄也可以在教会里找到姊妹,姊妹找到弟兄。

基督徒的盼望,让教会变成非常深刻的人类群体生活平台,远远超过俱乐部或利益组织。福音信仰和体验在基督徒中间创造了一条纽带,这条纽带的强度超过人类的任何其他关系,不论是血亲关系,还是种族身份(弗2;彼前2:9—10)。深刻悔改并借着基督的十字架蒙恩得救,这种属灵体验意味着:今天,关于世界和自我的最深刻信念,我与其他基督徒的想法是根本一致的。我爱自己的亲人,我爱我的近邻和我所在社群的其他成员,但我们对现实的最深刻反应和信念却是格格不入的。简而言之,这意味着,我首先是基督徒,然后才是黑人或白人。我首先是基督徒,然后才是欧裔或拉丁裔或亚裔美国人。我首先是基督徒,然后才是提姆,或史密斯,或琼斯。

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我是亚裔,我成了基督徒就不再是亚裔,变成了其他什么人。如果我信耶稣的时候是亚裔,我就变成亚裔基督徒,而不是拉丁裔基督徒。我的首要信仰是我和一切基督徒所共有的信仰,但我与本文化许多人有许多共同的思维习惯和情感习惯。这些文化习惯仍然是重要的,关键的。圣经强烈督促我们爱家人,关心邻居,不论他们的信仰是什么。然而,福音最终创造了一条坚固的纽带,让我们与教会里的其他基督徒组成一个基督徒大家庭(彼前4:17)和一个新的民族(彼前2:9—10)。

这意味着:单身的人在一个有力的基督徒群体中,可以经历家庭内部的跨性别关系所带来的独特益处,尤其是弟兄姊妹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益处。几乎不可能列举一套详细的、具体的、适合每种性格和不同文化的“男性特征”或“女性特征”,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我既不会试图定义“男性特征”或“女性特征”(那是传统思路),也不会否认和压制这些特征(那是当代世俗思路),相反,我认为,在每个基督徒群体中,你应当寻找并欣赏男女之间的必然差异,就是你所在世代、所在文化、所在地方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种种差异。

等待这些性别差异出现,然后认识这些差异,大胆地谈论这些差异。注意那些明显的偶像,就是你所在世代、文化和地点的女性和男性所崇拜的偶像。注意你所在世代、文化和地点的女性和男性所拥有的力量。注意他们的交流模式、决策技巧、领导风格、生活取舍以及他们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当你看见别人与自己有差异时,予以尊重和认可。没有福音,人们常常把性格差异、文化差异和性别差异当作自己的美德或别人的缺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尊——这也是一种“靠行为称义”,想出人头地。而且,这样一来,男人和女人就会嘲笑对方的性别。但福音应当消除这种外强中干的态度。

凯西在前一章指出,多年的婚姻迫使你学习从异性的角度看问题,知道他们如何待人,如何处事。最终,你可以本能地知道配偶在某种处境中会做出什么反应,评估异性在这种处境中的智慧,并且让自己适应这种反应。这种学习过程,在婚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跨性别学习过程”(cross-gender enrichment)。这样一来,男性和女性就彼此补足,共同反映神的形象(创1:26—28)。但这个过程并非仅属于已婚者。在关系紧密的基督徒群体中,这个过程会自然发生,我们在群体中分享情感和生命,这种分享绝非流于表面,而是非常深入,神借此教导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逐渐成熟。如果一个环境里有这种弟兄姊妹相互服侍、彼此受益的事工,这种跨性别的彼此补足就会自然发生。当然,它没有婚姻中的彼此补足那么强烈。不过,这种更为集体的经验并不逊于婚姻,因为在婚姻里你只是与一个异性在一起。婚姻确实会限制你与其他异性的亲密程度,也应当如此。然而,在基督徒群体中,单身的人可以广交朋友,包括同性和异性。

§ 追求婚姻的美好

基督教对于单身的看法堪称独一无二。不同于传统社会,基督教认为单身是好的,是因为神的国度为基督徒提供了最持久的遗产和后裔。不同于当代沉浸于性爱和浪漫的西方社会,基督教认为单身是好的,是因为我们与基督的连合可以满足我们最深的渴望。

但是,与我们这个反对委身的后现代社会不同,基督教并不惧怕、也不刻意回避婚姻。西方社会的成年人深受个人主义影响,这种思想恐惧甚至痛恨为了别人而限制自己的选择。许多人如今过着单身生活,但他们并非因为太渴望婚姻而处于有意识的孤独痛苦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惧怕婚姻而处于无意识的孤独痛苦中。

传统社会倾向于把婚姻当偶像(因为传统社会把家庭和部落偶像化),当代社会则倾向于把独立当偶像(因为当代社会把个人选择和个人幸福偶像化)。传统的结婚动机是社会责任、稳定生活和社会地位,当代人的结婚动机则是个人实现。这些动机当然都有合理之处,但是,如果基督的福音没有改变你的思想和情感,这些动机也会成为终极目的。

作为身在美国纽约市的牧师,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社会学现象。我所在教会有些单身的基督徒,他们从小在传统美国文化环境中长大,形成了“若不结婚,人生就不完整”的思维定式。然后,他们搬到纽约,而这里的主流文化是“你必须有好工作,必须找到完美的伴侣,对方不会试图改变你,否则你就不应该结婚”,他们整天被这种思想狂轰滥炸。他们的源文化让他们过于渴望婚姻,而他们的现文化让他们过于恐惧婚姻。对婚姻的渴望和恐惧一同住在他们心中,有时势均力敌,彼此对抗。

对婚姻的恐惧感会带来各种病态。当代文化对婚姻的恐惧感造成的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单身的人成为完美主义者,这令他们看到将来的配偶时,无法感到满意。不幸的是,这种完美主义倾向常常支持性别角色定型(gender stereotypes),因为传闻证据和经验研究都表明,男人追求的是漂亮的女人,而女人选择的是有钱的男人。换句话说,当代人说他们想得到完美的伴侣时,他们其实是受到性欲和金钱的主宰。结果,当代人的约会变成一种极其拙劣的自我推销过程。你必须漂亮或有钱才能约会,才能找到伴侣或配偶。而你想找个漂亮或有钱的伴侣,是为了维护你的自尊。

虽然有很多幸福的例外,但单身基督徒的想法和做法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差别。我觉得这样说一点也不过分。在单身基督徒心里,多数候选人由于外表、举止、财务状况和社会地位方面的考虑而立刻被排除在外。这不过是主流文化崇拜性魅力和金钱,而单身基督徒受到这种主流文化影响的一种表现。他们以最肤浅的方式寻找一个已然“美好”的人。

假如我们像这本书前面所说的,把婚姻视为一个途径,让夫妻借以相互帮助,通过舍己的服侍和属灵的友谊,使彼此成为将来那荣耀的新人,那么,我们寻求婚姻的方式将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假如我们看到婚姻的使命是让我们以独特而彻底的方式认识自己的罪,并且婚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爱中讲真理的人,从而让我们可以成熟起来并离开这些罪,那么我们会如何寻求婚姻?假如神在我们配偶生命中的伟大作为是我们所深爱的,我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意思的是,这种婚姻观最终确实为人提供了无法想象的个人满足,但不是当代人所想要的那种无需舍己的满足和肤浅的满足,而是另一种绝妙无比的满足:明显的品格成长(弗5:25—27),结出各种属灵的果子,就是仁爱、平安、喜乐和盼望(西1;加5;林前13)。

很多单身者都在寻找特别合得来、特别出色又漂亮的伴侣。对另一些人来说,单身生活非常痛苦,说好听点是炼狱,说难听点是地狱,他们觉得单身生活就是你一直苦苦期盼着开始自己真正的生活。第一种单身者出于恐惧和完美主义思想,根本无视可能成为结婚对象的人的一切优点。第二种单身者可能会吓跑对方,因为对方需求太过强烈,而且有时会出于绝望而在选择结婚对象时做出糟糕的决策。当第一种人与第二种人交往时,这种组合可能会很伤人。

布朗在其论单身生活文章的最后一节,让我们看到什么是基督徒生活的独特平衡:

面对现实吧,单身不比结婚差,单身不是固有的次等状态……但我想结婚。我每天为此祈祷。或许我在几年内会遇到某个人,和他一起走上红地毯,因为神如此恩待我。或许我再也不会约会,也是因为神如此恩待我。

这就是基督徒的平衡之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我一个算命的居然能斩神遥远的回航哥斯拉会动,养在动物园不合理?别拿火球不当球三哥与凤姐的浪漫爱情故事我在鹰酱当杀手仇中台我加载了恋爱加点系统别怕,生活总会好起来的哟重生电工也能牛上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