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青玄老道又要求灵子念出一篇文章:“人生而百骸俱备,九窍(耳目口鼻阳七窍,前后阴二窍)皆灵,惟口之一窍,乃饮食之所从入,气息呼吸之道路,门户之首称也。如口之上下口唇,名为飞门,言其动运开张,如物之飞摇也。
上下牙齿,名为户门,言其能司出入,如户之启闭也。
虽属足阳明经,其本又从肾生,肾主骨,故曰牙齿者骨之余。
牙齿以内,则舌居焉。舌乃心之苗,其本又兼脾肾二经,舌上隐窍曰廉泉,舌动而津液涌出,穴在结喉下。
又有云:舌根下近牙处一小穴,名玉池穴,下通肾经,舌动而清水出,即肾水上潮,仙家谓之赤龙搅海。
舌上之后,如小舌而下垂者,曰悬雍,乃发声之机也。
悬雍之下,舌之后,有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涂施化,二道并行,各不相犯。
喉在前,主出纳,名吸门;其管坚空,其硬若骨,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此气管也。
咽在后,主吞咽,名咽门;其管柔空,其软若皮,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水食同下,并归胃中,此食管也。
吸门、咽门之间,又有会厌,其形非肉非骨,由似肉似骨,如钱之大,覆于吸门之上,为声音之关,薄则易于启发,音出快而利便,浓则启发迟,音出慢而声重。
吸门气出,则会厌开张,若饮食自口入咽,必由吸门而过,紧盖吸门,饮食由会厌之上而入咽门,毫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开张。若当食之时,偶有言语,会厌因之而开张,覆盖不严,则饮食乘气逆入喉门而呛矣。
气管九节,重十二两,长一尺二寸,宽二寸,内有十二小孔,孔不外透,乃气息之路,谓之十二重楼,仙家谓之十二等级。
下联肺本,以肺乃相传之官,又为华盖,居诸脏之上,以覆盖诸脏,通一身之气,六叶两耳,中有二十四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也。
主藏魄,重三斤三两,附着于脊之第三椎。肺之下而心系焉。
心乃君主之官,形如未放莲花,中有七孔三毛。又有云:其象尖长扁圆,其色黑赤黄,其中窍数,多寡各异,迥不相同,上通于舌,下无透窍,统一身之血。主藏神,重十二两,藏精汁三合,附着于脊之第五椎。外有脂膜包裹,赤黄色为心包络,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联,共成一片,周回斜着于脊胁,俗名谓之罗膈。
遮隔肠胃浊气,使不得上薰心肺。所谓膻中也,膻在两乳之间,为气之海,清气所居之地,主呼吸而条贯百脉者。
包络罗膈,与诸脏腑所联之脂膜,俱系于脊之上下。
而包络罗膈,则系于脊之第七节,诸脏系皆于此而通于心,而心亦于是而通诸脏。
《经》云: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傍,非傍侧之傍,脊有左右两傍,而小心居于其前),乃神灵之官也,禁不可刺。
心有四系:一系上通于肺,肺受清气,下乃灌注,以朝百脉。一系循脊,从左透膈而通于肝。
肝乃将军之官,如木甲折之象,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亦有系上络心肺,为血之海,上通于目,下亦无透窍。主藏魂,重四斤四两,附着于脊之第九椎。
胆即系于肝之短叶。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重三两三铢,藏汁三合,一名谓之青肠。一系循脊,近右透膈而通于脾。
脾在肝下,乃仓廪之官,与胃同膜而附其上。其色如鸟脾赤紫,其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
主藏意与智,重三斤三两,长五寸,广三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而藏荣,附着于脊之第十椎。
一系入肺两大叶间,由肺叶而下,曲折后向,并连脊膂细络,贯脊髓,透膈而通于肾。
肾在脾下,肾乃作强之官,形如豇豆,色紫黑,有二枚相并,而附着于脊之十四椎,两傍各一寸五分,右为阳水,左为阴水,相对有横管一条相通,中间有一穴,是命门,乃相火也。
经云:两个一般无两样,中间一点是真明,正此之谓也。主藏精与志,外有黄脂包裹,内裹淡白,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下,有大骨在脊之端,如半手许,中有两窍,是肾经带脉过处,上行夹脊,至脑中,是谓髓海。
五脏之真,惟肾为根,上下有窍,谷味之液,化为气血,气血壮盛,化生精脉,精脉满足,人乃久生。
盖五脏皆有精,而肾乃其聚处,所以谓肾乃精之舍。若肾精绝,则五脏之气血无余,岂能久生乎?
所以人当调和饮食,以养后天之气血;保摄精脉,以养先天之元气。
此喉之一窍,脏相联系者如此。
食管自咽门至胃,长一尺六寸,透膈而通于胃。胃之上口,即食管下口,名为贲门,言其如物之奔而不返也。
胃乃仓禀之官,水谷之海,号曰太仓,又谓之黄肠。重三斤十二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广一尺五寸,径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为受纳之府,腐化水谷。
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为幽门,言其幽暗隐秘之处,水谷由此而入小肠。小肠乃承受之官,化物出焉。
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左回叠积,盘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之大半,又谓之赤肠。
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名为阑门,言其阑约水谷,从此泌别清浊。其清之如水者,渗入膀胱而为溺。
膀胱与小肠,以脂膜相联,有下口,无上口,承受阑门之清而为溺者,亦藉此脂膜以相通也。
为其内空,善受湿气,湿气入始化而为溺,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三合。又谓之黑肠,其浊之滓秽者,传入大肠。
大肠乃传导之官,变化出焉,重二斤十二两,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右回叠积,盘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又名回肠。
大肠下口,即直肠上口,名为魄门。直肠下口,名为肛门,滓秽之物,从此出焉。
此咽之一窍,腑相联系者如此(胆在肝中,无窍通腑;三焦无形,借形为形,所以不曾续于腑之联系中。)。
脏腑有相合者、有不相合者,有大相悬绝者。
脏与脏相合者,心肺也;赃与脏相悬绝者,肺肾也;脏与腑相合者,肝胆也、脾胃也。腑与腑相合者,胃与小肠,小肠与大肠也。膀胱虽附于小肠,非有孔道贯通者,是脂膜与小肠相联而淡渗耳。
项中有二窍,前则喉,后则咽。
五脏六腑,俱相联系,而着于脊,又不可不知。
耳者肾之窍,眼者肝之窍,口者脾之窍,舌者心之窍,鼻者肺之窍。
肾主骨,牙者骨之余。肝主筋,指甲筋之余。
脾主肌肉,凡肉之尽处皆属脾(如上下眼皮、上下唇皮、耳垂,并周遭之边,指甲周遭之边之类是也)。
心主血,发者血之余。肺主皮毛,遍身毛孔皆其余。
身之心在于气,气之心在于形,形之心在于腑,腑之心在于法。法之心在于神。身形合一,身法合一,神腑合一,形神合一,乃道之源也。”
这篇文章比《原始》背的还快,是因为心,肝,脾,胃,肺等身体器官不管会不会艺术,这些人体器官在后世还是知道的。
剩下的内容也不难理解,不像《原始》半懂不懂背起来十分费劲,所以理解后背诵,要比死记硬背快的多。
青玄老道跟灵子说这篇文章和原始就是他这一派功法的理论来源。
这派功法是由道医发展而来的最具养生效果到这个时候,老道士的狐狸尾巴开始露出了毛。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生活又开始了,只不过练习五禽戏和禹步到了室外。
直到此刻,灵子才留意到,如今居住的这方天地,竟有些类似四合院。
而据四姨所言,此处乃是外祖父的老宅。至于现今的女子学堂,则是昔日的女塾旧址。而我们所居之屋舍,原先是供女塾学子们午休与用膳之所。两处房屋虽近在咫尺,但并无门户相连通。
若要前往女子学堂,需先走出正门,至马路之上,方可进入女子学堂的大门。
这座院落长期以来皆由青玄道士租用,每逢青云观派人前来南昌公干,便会下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