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6)
6、《黄里——中国集邮总会迎来新的春天》
作者:顾雪林
(本文刊载于2015年《集邮》杂志第11期、总第576期P36-37)
本文的标题原是我和黄里先生一起拟定的,准备作为我对他谈集邮未来的专访文章的标题。非常遗憾,我尚未成文,老朋友不幸驾鹤西去了。
我也不准备改了,作为我怀念他的文章的标题吧。看着我们共同拟定的这个标题,黄里的谈笑风声,犹在耳边;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一切恍如昨日。让我不知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我彷徨了!
知道好朋友黄里去世,胸中一直悲痛难抑,昨晚早早入睡,就是为了今天能早些起来,在头脑清楚的时候,写一篇怀念他的文章。
前不久,我应邀到黄里家,和他一起探讨集邮的未来和邮票的未来。我想给他照几张像时,才发现照相机没带。只好用手机拍了三张(见上图),我看照片不太清楚,准备删掉,将来拿相机来再拍。
黄里说:“别删,我看看。”看后他说:“这张竖的照得不错,很像一幅油画,留着吧。”幸亏有他这几句话,这三张照片才保存下来,也留下了黄里先生接受采访时最后的影像!如果当时删了,我一定会留下终生的遗憾!消失和存在,有时就在瞬息之间。有些东西,一旦消失了,就可能是永远的遗憾!
如果从1985年算起,我认识黄里整整30年了。尽管他比我大10多岁,但我一直就称呼他黄里。其实,我一开始是叫他“黄里先生”的。但他觉得生分,让我就叫他黄里。从这点上看,黄里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随和可亲的人。
1986年6曰4日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一周年的日子,我请黄里为我们联合会设计纪念封,黄里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了。他不但为我们设计了纪念封,还帮我们找到宣武区集邮协会的袁连发,让他用擅长的“丝漏”的方式印制纪念封,每枚纪念封都在色彩上稍有区别,成为独有的“这一个”。
当年5月下旬,我们印制纪念封的那天,已经深夜12点了,黄里还亲自到袁连发家,帮他推油墨辊,亲自调适印刷效果,把印好的纪念封一个个摆好晾干,让我感动得几乎掉泪!之后,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和黄里离开宣武门附近袁连发的家,一路边走边聊,竟走到了西单大街才分手。黄里笑着说:“谁会想到一个邮票设计者和一位新闻记者会在深夜溜大街?”这样的经历,让我看到黄里身上的礼贤下士和浪漫豁达的一面。
2005年,是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成立20周年,我们在西单的一家饭店举办庆祝活动,邀请黄里参加。他来了,但不是一个人来,还带着他的儿子一起来了。只见一位半躺在轮椅上的年轻人,行动不能自主,需要黄里抱他下车,坐到餐桌旁。
黄里说:“我儿子出生后遇到医疗事故,严重脑瘫,现在已经恢复了很多,但生活仍然不能自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完全惊呆了!黄里接着说:“因为我和你们会里的每一位记者都熟悉,所以我带儿子来了。我的儿子叫天天。”我真的震惊了,我无法把那么风度翩翩、浪漫潇洒、才华横溢的邮票设计家黄里,和眼前这位弯着身子,精心照顾残疾儿子的父亲黄里联系起来。人生真是比小说写得还跌宕起伏,在那一刻,我的脑子一片空白!
托尔斯泰在其不朽之作《安娜.卡列尼娜》一开篇中写道:“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深以为此!
从此,我每次去黄里家,都要和天天好好聊一会天,天天乐观向上,非常善良,谈吐不俗,教养很好,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天天有绘画才能,在黄里的指导下,画得一手好油画,他说要为我好好画一幅油画,我一直没有催他,一直等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