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队也大量离开。
随着粮草物料的运输,大量的民夫也会离开。
这同样是个避险的机会。
任何一件事,都要利益最大化。
京城的人口会减少许多,减轻瘟疫的传播速度,也降低瘟疫感染的人口,这是朱由检目前能做到的。
这些事情,由李建泰和蒋德璟组织。
他们二人是内阁大臣,有自己的配合,还有关宁军的帮助,关宁军在这件事上一定会极力支持的,还有自己拨付的钱粮,并不是难事。
不过还有一件事。
朱由检向吴襄开口索要关宁军。
“山东总兵刘泽清兵力不够,此人还要维护山东全局,无法兼顾辽东百姓内迁的安危,可朕手里也缺少兵马,所以要从三桂手里调几千兵马提前入关。”
“不要精兵,普通的士兵就可,不过朕先说明,这是用来负责辽东百姓和军属家眷内迁的,几十万人长途跋涉,多妇孺女性,这几千人必定要老实守规矩的。”
“否则出了乱子,百姓和军士们生怨,也该怨三桂。”
吴襄没有拒绝。
只是几千兵马太多了。
吴襄苦笑,向众人解释道。
“去年八月,贼军声势浩大,同月,鞑虏也进犯宁远,最后绕过了宁远,拔出了好几城,幸亏三桂和将士们拼命,给予鞑虏重创,才逼迫他们退兵。”
“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去年的时候,三桂手里还有四万兵,今年只剩三万,而且士气低下,如果调走人数太多,恐怕无法防备鞑虏。”
这个理由站得住脚。
“鞑虏对我大明了解甚详。”
“唉。”
王家彦叹了一声,“这些年,太多文武高官落入鞑虏手中,靠着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关系,鞑虏的确对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掌握。”
“天下事如何这般巧。”
“这些年发生了不少次鞑虏与贼军相呼应,双方相隔数千里如何做到的,无非是京城的消息泄露出去,通过京城,反而让鞑虏对远在天边的贼军也极其了解,所以能提前做出种种举动。”
“去年,孙都督集结十余万大军与贼军决战,鞑虏必然提前探知,知道朝廷的布局,所以也立刻出兵宁远,这次出兵不符合鞑虏的利益,可见是为了牵扯我大明的军力,不让我大明全力解决贼军。”
卫祯固分析道。
卫祯固的言语,让人们沉思起来。
最初的时候,并没有人把后金放在眼里,谁曾想成为大明的死敌,变成了大清。
按照卫祯固所言,大清做出了这么多努力,其野心定然不小。
朱由检又高兴了。
早在黄台吉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配合贼军,这不是二者商议好了,而是黄台吉自己做出的战略方针。
黄台吉去世前不久,对天下大势已作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他说:“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或三四十万,攻城掠地,莫可止遏。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并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畴所领各省援兵耳,今皆败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数,安能拒战?明之将卒,岂但不能敌我,反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赂朝臣,诈为己功;朝臣专尚奸谗,蔽主耳目,私纳贿赂,罚及无罪,赏及无功。以此观之,明之必亡昭然矣。”
在这以前,他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统兵伐明时就曾指示:“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
永远不要小看别人。
可以说后金是落后的愚昧,愚昧征服文明,带来的只有倒退,但是不要小看任何人,黄台吉是同时代非常厉害的人物,这是毋庸置疑的。
幸运的是黄台吉死了。
在这位的手中,后金变成大清。
先后打服了蒙古、朝鲜、又有袁崇焕贸然杀死毛文龙,解决了大清的后顾之忧,从此,大清的战略局势彻底脱困,一飞冲天,进退自如。
以战养战的道理谁都知道,可能玩转的人又有几个呢。
现在的几位文武官员言语中,不再是那种嘴里当做大麻烦,骨子里却高高在上的态度,说明认真反思了,只要真的重视,就不会轻易的犯错。
他们能分析出,大清对大明掌握通透,甚至推算出与李自成有无形的关系,说明还是有眼光的。
最后的考验就是能不能保密。
很多人心里认为,大明的太监更值得依靠,其实是错误的观点。
比如崇祯皇帝和周延儒的密谈,专门交代周延儒保密,结果崇祯皇帝身边出了问题,内廷把消息透漏出去了。
所以朱由检认为,大明的太监才是最大的问题。
现在内廷差不多废了。
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
而且思想上也比较统一。
不应该会泄密。
只要大清不提前入关,打乱自己的计划,那么自己后面就会变得顺利些,可要是消息提前传出去,导致大清提前入关,朱由检摇了摇头。
这些都是以后的麻烦,现在紧要的是关宁军。
必须有几千关宁军先开拔到山东。
自己才敢把钱粮往山东运输。
否则刘泽清这家伙派兵抢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