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车车的粮食运到了皇宫。
海子里与各处牧场卖出了十万亩地,一下子获得了二十万石粮食,惊呆了许多人。
二十万石的粮食。
每车装载上千斤,需要三万运次,来回就是六万运次,如此庞大的数量,不是几日的功夫可以运完的,有人算了一笔账,皇上亲征出发了,恐怕粮食都没有运输完。
“皇上这招真厉害。”
“幸亏没有按照大臣们的提议,如果规定每人只能购买十亩,恐怕要卖完这些土地,至少需要几个月的功夫,如今和勋贵们达成了约定,半日就完成了认购数。”
庶吉士李长祥感叹道。
李长祥虽然是文人,却喜欢谈兵事。
不过也正常。
现在大明的时局,谁不担忧兵事呢,科道里也逐渐重视兵论,连殿试的时候,皇帝也会考校新科进士在军务方面的见解。
“饮鸩止渴罢了。”
同样是庶吉士的刘廷琮无奈摇头。
“皇上现在卖地卖的痛快,如此短视之举,恐我大明再无挽救之机了。”
听到同伴的痛苦,李长祥也平静下来。
同伴说的有道理。
刘廷琮苦恼。
“无非是长痛还是短痛罢了。”
“如何说?”
“以前没粮没钱,皇上什么也做不了,等死罢了,这是短痛,现在皇帝手里有钱有粮,至少可以做一些事情,万一解决了今日之困,却也是长痛。”
李长祥听完后,半晌才回应。
“总比等死强。”
两人无言。
“你我二人虽才疏学浅,然目睹此策弊端,虽无力独挽狂澜,然你我当以忠诚之心,向皇上上陈其弊,无论陛下是否洞悉,你我已尽臣子之责也。”
李长祥认可。
两人当即写奏疏。
皇帝手里有了几百万两银子,还有了二十万石的粮食,一夜之间,京城仿佛活了过来。
许多人看到了机会,也生出了信心。
两位庶吉士忍不住写奏疏,与他们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很多人是不希望大明亡的。
以前看不到希望,现在有了一丝的机会,当然有许多人踊跃出来。
云南道御史卫祯固也提出了他的想法。
二十万石粮食太多了。
每天不断的往宫里头运,恐怕也非短时间可以完成运输的,日后还需要运输出去,来来回回太麻烦,不如直接运往亲征的沿途各地。
驸马都尉巩永固入宫的时候,朱由检就在看这些奏疏。
一旁还有陈演、范景文等大臣。
“二十万石粮食不够。”
“朕现在手里有银子,银子留在库房长毛就不是银子,朕打算把京城一些可用的官员派回家乡督粮。”朱由检说出自己的想法。
成华年间的漕运在十月开仓、十一月兑竣,十二月漕船开帮起运。
九月秋收入库上告朝廷,十月开始打开仓库清点规划,十一月诸事准备完毕,十二月开始漕运,后来随着黄河泛滥等原因,改成了第二年的三月开始。
每年的漕运,会有几百万石的粮食运输到北方。
永乐十三年,馈运北京的漕粮高达近六百五十万石,创大明历史最高纪录。
如此规模的运转体量和距离,漕运虽然提高了多倍的效率,路上的损耗也高达三倍到四倍,也就是说一百万石的粮食运输到北京,路上需要耗费三百万石的粮食。
每年都是如此。
这是疆域广大带来的结果之一。
随着人口的繁衍,北方多数土地无法自给自足,需要南方运输粮食,一两亿人口规模,传统的运输方式,造就了这样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