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地理和外部环境决定的。
大明的主要威胁是北方,当下的红夷大炮,面对北方的游牧骑兵仍然属于被动,并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数百年来以封锁和封堵为主。
加特林问世之前,骑兵仍然是战场之王。
大明疆土宽广,北方连绵千里,机动力和补给线才是王道。
游牧民族南下,随处都是补给,绝对不会迷路,农耕民族去草原,必须自带补给,找不到对方的所在是常事。
西欧国家小,人口也少,城堡可以维持,而大明一个城池的人口有几十万之多,生活功能大于军事功能。
因此大明在火器方面,特别是北方,追求火力密集,而不是射程,比如明军北方骑兵流行的三眼火铳,虽然射程短,但一次性可以发射三发。
南方倒是与西欧相似,比如戚继光改进的鸟铳,射程远,在抗倭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当戚继光提拔为蓟镇总兵,想要把鸟铳在北方推广的时候,却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后来还是恢复了原来火力密集类的火器。
同样,明朝南方流行的三段射,在北方也无用武之地。
无论是明初早期的蒙古军,还是当下大清军,他们并不是傻子,一般情况下,不会傻傻的用骑兵冲撞密集型步兵阵营。
他们会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寻找明军的薄弱处,比如后方的补给线,找到了机会直击七寸,找不到机会,就会遁去,终而复始,找到机会才会下手。
狡猾的像狐狸。
万历年间,蒙古有台吉译董忽力,被北方边军称为董狐狸,指的就是此人狡诈。
如果清末英法联军在明初,又或者清初的时候攻打中国,他们就会真正感受到自古以来,中国和游牧民族骑兵的用法,而不是清末的原始落后战术。
英国军队在清末战场上取得的胜利震惊了全球,大清对英国军队的战绩连土著部落都不如,人家使用原始武器,都能给英军造成巨大的伤害,可见清末军队战术落后的水平。
火器当然有优势。
廉价和便宜。
一名合格的弓手,需要几年的时间培养,弓箭的制作和保养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物力,火铳不同,操练几个月能让普通的农民快速的具备杀伤力。
火器非常适合大明的卫所制度,军户们平日种地,操练的时候训练火器,于是火器在大明得到了大力发展。
游牧和游猎民族,骑马射箭是生活习性,生产力的一种方式。
而农耕民族骑马射箭需要投资培养,属于支出性的开支。
所以火器的普及和发展对大清是不利的。
当大清站稳天下后,火器很快在大清的发展被中止和倒退。
朱由检也清楚。
想要打败李自成和多尔衮,必须要大力培养骑兵,没有大量且精锐的骑兵,是无法彻底打败他们的,只是条件有限,能做的并不多。
最后工匠告诉皇帝,许多火器已经无法修了,只能回炉重造,可时间又不够,而且这里也没有需要的工具。
两千多名工匠修补甲胄藤牌,还有一些军匠在制造战车。
战车可以一车多用,即可以运输物资,也可以把挡板安装起来当做战车使用,挡板上有一排射击孔,火铳兵躲在挡板后方,利用射击孔发射,战车与战车之间可以拼斗,围成一圈后就是简易堡垒,操作也非常的简单。
这些技术上的运用,看得出工匠们的智慧令人惊叹。
听取了工匠们提供的意见,朱由检倒也没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