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江南,和二十年前的江南,一定是不一样的。
“好巧不巧,当时恰逢改革,在原来的科举制基础上,废除了所谓考试中的‘锦绣文’,我们当时哪懂那么多啊,只是从客人中的一位教书先生口中,了解到了现在的考试,更多是借古喻今,抒发自己的见解与想法,不用与以前那样死记硬背。”
听到这话,门口的男孩撇了撇嘴,即使不要死记硬背,但是他还是要每日诵读手上的这捧圣贤书,为了了解更多前人的贤言与观点。
他不知道,若自己早生个十几年,碰上了“锦绣文’横行的时代,那会有多痛苦。
当时差一点进入到殿试的范诗鸢,在先前的几次考试中,也逃不开“锦绣文”的束缚。
小男孩不知道,但他的父亲知道,陈逸兄妹知道,外面的很多人都知道。
行列结构死板,一味追求词藻堆砌,生搬硬套典故,这都是“锦绣文”的基本特点。
有多少本该风流得意的才子,被“锦绣文”打到了谷底。
得亏是四年前,稷下学院十七位老师连同江南五十三所学堂集体上书,痛批“锦绣文”的恶处。再加上近几年“锦绣文”的口碑愈发下降,考试中也有越来越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出现,有不少打破常规反而赢得考官青睐的例子存在,皇帝也很认真地读了那篇洋洋洒洒似长卷般的折子,最终下令,彻底废除“锦绣文”。
一时间,在整个江南的文坛,掀起轩然巨波。
据说,当时除了以稷下学院一批为代表的老师,领头的,是那位让皇帝坐下倾听其话语的先生。
这件事没有多少人知道,也许是先生本就无意让自己的名字太过招摇。
先生名为申萦雪。
“当时告诉我们这一消息的那个老先生,在赞叹了一遍稷下学院等学堂的壮举后,又说了一句让我十分生气的话。”
“他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我不认同这句话。”
段鳞脸上闪过一丝愤怒,士农工商,何来的高低贵贱之分。
但江南,自古以来,最钟情文人。
“我也不认同。”陈逸点点头,他能理解眼前这个男人,从事了那么多年的职业被人当面贬低,这是谁也不会开心的事。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不让孩子们打铁,那最好的选择,或许就是让他们读书。我们彩燕镇没有学堂,也聘请不到外面的老师来这里长期定居,所以关于要不要让孩子读书这件事,大家商量了很久。”
陈怡望了一眼门外的小男孩,当小男孩眼神对上了那个好看的姐姐后,他害羞地低下了头,装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最后,大家决定,出钱给孩子们买书,让自家不愿意打铁的孩子们读书。”
“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这个世上没有哪一件事是轻松的。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喜欢我们在做的事情,这没关系,但是我们要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要走出彩燕镇亘古不变的这个圈,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
小男孩见爸爸向他这里看了一眼,马上假模假样地拿起书,装作一直没走神的样子。
“要么好好读书,要么等失败后回来,好好学习打铁。”
故事很简单,但是很现实。
毫无疑问,彩燕镇的父母们,都是名副其实的好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
生在普通人家,如果不走自己父母走过的老路,那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闯出一片天地,至少在读书这件事上,江南有绝对的公平。
等孩子们长大以后,如果他们读书成才了,那再好不过,如果他们有别的喜欢的事业,那彩燕镇的父母们也会给他们相应的底气让他们放手去做。如果读书后,没能过那考试的第一道门槛,那就好好回来,继承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因为至少在彩燕镇,你会打铁,那你就能养活全家。
“读书人如果各个都能像你们这样包容,那天下,应是大同盛世。”
陈逸发自内心地感叹道,这趟旅途,他真的学到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