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敬城可是儒圣,对于三教圣人这档子事,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说话常常让人感到惊讶,甚至可以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比如说,当谈到世人常说的那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时,轩辕敬城的看法与众不同。
他认为这句话虽然不错,可以劝诫世人弃恶从善,但同时也会害不少人。
毕竟,成佛这件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渐进式的苦修来实现。
这就像是那句名言:“文章天成妙手偶得”,说出这话的文豪自然是有其深刻的道理,但对于很多其他人而言,却是毫无道理可言。。
轩辕敬城认为,许多开创先河的人,特别是近千年来从游士转变为豪阀的那些读书人,都无一例外地追求张家圣人所倡导的“三不朽。
立德。
立功。
立言。
然而,轩辕敬城却持有不同观点,这并不是因为他对圣人的教诲有所异议,而是对后世之人走上错误道路感到惋惜。
他举了一个例子,即“埋儿奉母”,这种行为无疑符合“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因此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
但轩辕敬城断言,这个人必然难以获得好的结果。如果真有来生,如果真有冥冥中的天意,那么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必定会受到天谴,无法超脱。
天生万物以养人,按照常理,应该是一报还一报,人应当反哺天地。
道教圣人早就留下了三千言来告诫后世,其中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天道公正无私,而不是像某些人误解的那样简单地理解为“不仁不义”。
轩辕敬城非常认同“天地不仁”这四个字所表达的含义。然而,与此同时,他坚信作为读书人,应该明知天命难违,但却要不畏艰难险阻、逆流而上。
读书人的使命便是为天地间制定规则,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因此,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为基石,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思想体系,并由此衍生出了那句令人心潮澎湃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成为了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地奋斗。
天地之间真有神灵存在。
因为神灵就喜欢插手人间。
或许,人们更应该顺应天道的安排。
但,轩辕敬城觉得,人还是需要人来肩负起人的命运。
而不是什么真武转世。
什么大帝转世,改变人间。
轩辕敬城身为儒圣,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尽管北凉气数未尽,且真武大帝的气象已被陆通打破,但北凉仍有余气可存。
既然如此,就让他轩辕敬城来承担这个重任吧。
想到这里。
轩辕敬城酣然以手刀发出一阵剑气。
剑气在北凉军阵三丈外略微凝滞些许,骤然发力,蛮横撞入两丈半外。
绵延意气层层叠叠,剑气直到两丈外才缓缓消散。
第二道剑气出城之时,恰好有一道光柱直接击散北凉大军的前锋。
从身前到北凉大军的大道的一条直线上,地上出现的裂缝恰似一线长剑。
这一剑宽不过寸余,长却达数里。
刹那之间,剑气即将卷入军阵之中。
轩辕敬城刚好落子在身前棋盘最近处。
突然之间,天空之中一道耀眼的光柱从天而降,如同长剑斩向长蛇一般。
轩辕敬城拈起一枚棋子,但是这次不等他落子,指尖那枚棋子砰然粉碎。
与此同时,在他侧面的高空,凭空出现了一道雪白剑光。
紧接着,一声巨响传来,仿佛是洪亮的钟声在耳边响起。
军前众人都瞪大了眼睛,只能看到轩辕敬城所坐之处,尘土飞扬,完全看不清他的身影。
等到尘埃落定,大家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担心轩辕敬城会出事。
然而,当他们看清时,却发现轩辕敬城依旧稳稳地坐在那里,没有丝毫动摇。
而他所处的位置,地面的泥土已经被削去了好几尺,轩辕敬城则悬停在空中。
更令人惊讶的是,棋盘上的黑白棋子也没有移动分毫,似乎一切都保持着原样。
轩辕敬城看向天空那白蟒,冷声道:“已然身负重伤,还要负隅顽抗?”
在他这次一人临军之后,第一次拈子高高举起手臂,然后重重在棋盘上落下一子!
云霄翻滚,齐齐下落。
中原天空,低垂百丈。
空中一道尤为雄伟壮观的璀璨光柱笔直坠落,从上到下。
天地之间,一横一竖,两道凌厉无比的剑气如同两条巨龙一般,迅速地击中了天空之上那条张牙舞爪的巨大白蟒。
轩辕敬城并没有着急去捻起棋子,而是凝视着棋盘,自言自语地道:“我同样拥有浩然剑,可以斩杀白蛇,并非只有陆通一个人可以做到。”
就在这时,周围突然响起阵阵惊雷,整个天空都变得阴沉起来,仿佛一场暴雨即将来临。
天空中的白蟒发出一阵刺耳的尖叫声,它张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獠牙,飞也似地直奔轩辕敬城而来,似乎想要将他一口吞下。
然而,就在它快要接近轩辕敬城的时候,一道粗壮的天雷从天而降,狠狠地砸在了白蟒的头上,直接把它砸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