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众人之前都看到胡俊所领的百两黄金,有了这百两黄金,更加让众人信服,再加上这个年头,不爱钱的文人或许有,但武夫可就太少了。
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武夫,他们选择当兵入伍,无非就是为了能够挣到更多的钱财罢了!毕竟,如果不是为了金钱,又有谁会愿意过那种整天在刀刃上舔血的危险生活呢?而发放军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约束手下的士兵们,避免他们因为缺乏约束而养成各种恶劣的习惯。
否则,这些士兵很可能会为了抢夺钱财而做出任何事情,比如杀人放火、偷盗抢劫、强奸妇女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坏事,没有他们做不出的恶事。
甚至还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官兵如匪”。难道这些官兵和土匪之间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吗?在草寇军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人。
“他们在打了败仗之后,便被遗弃在了这里,而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没有钱,也没有食物,唯一拥有的就是一把刀。本来想着可以租种一些土地来维持生计,但却无法实现。于是乎,他们就想到,这把刀只有在两个地方才能派上用场:要么去军中服役,要么就去当土匪。可由于种种原因,当不了兵,那就只能去当土匪了。”
在这个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时代,参军入伍渐渐成为了人们维持生计的关键途径之一,这使得“兵”和“匪”之间的边界愈发模糊,二者之间已经相互交融,宛如一体。
兵祸之灾,通常涵盖着战乱直接或间接引发的各类灾祸,不仅包括战斗在战场周围酿成的破坏、财产损毁以及难民潮,还囊括了战争诱发的苛捐杂税、兵匪肆虐等难题,甚至可能会与天灾交织在一起,加剧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害。
每逢战乱时期或是灾荒之年,便是招兵买马最为轻松的时刻。因为所有战败的士兵都无处可去谋取生路,所以他们常常请求加入庞大的土匪集团。
这些逃散的士兵,往往很容易沦为土匪,而那些溃败的士兵多数都会被遣散,尽管他们能够获得一定数额的安置费用,然而“真正能够安守本分返回故乡重拾旧业的人寥寥无几”。
在这时代,社会上流传着“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样一句俗语,但实际上,赤贫的经济状况却让当时的农民们将参军视为一种机遇,而非灾难。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这可能是摆脱饥饿、绝境逢生的唯一途径。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由于饱受战争的摧残,经济已然陷入萧条,广大农民都在饥饿的生死边缘苦苦挣扎。为了求得一线生机,他们不得不将当兵视作一条活路。然而,这些人一旦入伍后被遣散,便会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最终只能选择落草为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