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幅壁画:
伏生灵心慧性,天赋极高,涉足道门之后,对道学经典一览无余,很快就初窥门径,嗅得道法真谛。
况且儒学和道学同出天道,儒家至高之法的‘位天地育万物’与道学核心之‘道法自然‘,其蕴含的道理同出一辙。伏生一以贯之,一通百通,道学修为很快便又登堂入室,名声也四海远播。
昔日的门人弟子也渐渐闻声而来,痛哭流涕之后,又再次拜于伏生门下,遁入道家法门,争相学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而伏生所在的九曜星观,也一时间熙来攘往,夜灯如昼,人满为患。
随着伏生修为不断提高,他的道法功力也日益加深,众弟子带领众百姓也愈发沉迷在修炼清醒寡欲、修养身心的平静生活中。
可就在参研道法,蒸蒸日上之时,伏生却开始忧心忡忡,他心中有一个巨大的弊病一直没有参悟——那就是如何对待七情六欲。
是斩断情欲?还是引导情欲?
情欲是道法的根基,如果此弊病无法参透,那说明自己引领的道家学说是有致命缺点的,那在道法的传播中,会埋下巨大的隐患:道法向下,一层层往百姓心中传播时,他们的悟性较差,弊病也会不断加重,在时间的积累下,会败坏全国的道德风气,最终将在人间酿成大患!
然而何时才能参透,伏生根本没有把握。
可作为一代大师,当今文学的领头人,其实伏生心里早就有了答案——怕是在有生之年,自己的道学修为怕是都难以圆满了。
因为在七情六欲上,儒家追求的是“中和”,即如烹鱼一般,油盐酱醋以适当的比例调和,味道才佳,感情也是如此,不可抛弃七情六欲,需要将他们以适当的比例协调,方能得道。
而道家讲究无欲无性、清静无为,主张摈弃一切七情六欲,将内心空空,不掺杂任何情感。
可伏生在儒学之路百年修身,情欲“中和”之道已根植于心,久已踏上圣途,达随心所欲之境。如今突然让他将内心的情感彻彻底底的改变,就算是一代圣人,也是难以做到的。
但天不由人,命运的推手容不得你选择,既然已经走到了道学这条路上,他也只能无奈的,强行将七情六欲暂时压制于心底,暂不理会,让内心强行空寂,只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自己的道学修为加深,矛盾化解能水到渠成。
可上行下效,伏生可是这全国道学的第一人,他如何做,那么下面的弟子也会照着做,那么全国的百姓也会照着做。强行压制七情六欲,就是压制了人性,人性乃是天赐予,是天性;违反天性,必生邪性,邪性一生,心必藏恶。
恶,再由小壮大,由少聚多,长此以往,社会风气必然败坏,社会必然横生霍乱,奸邪必然横行社会,到那时,将引发真正的天下大乱!
可七情、六欲,乃是道家法门的根基,是修炼的性命,可不是能轻易重塑的。正如修塔楼一般,根基不稳,塔楼较低时,还感觉不到它的重要;可一旦有通上云霄之势,那塔楼便要摇摇欲坠了。但此时你说要重写打地基,可能吗?这可不容易的!
如今便是这种情况,伏生的道家修为已经朝登峰造极之境前行,可修炼的命门自己却一直没有参透,此时越努力修炼,就越感到疲乏,就越发能感觉到其中的隐患、弊病。
但如今也别无他法,只能更加努力的潜心修炼,等自己道法大成,然后再通过弟子一层一层传播下去,将这隐藏在着全国的各地百姓心中的弊病给治愈,方能将这场灾难给消散。
“啧!啧!啧!”刘彻惊奇,没想到如此简单的一个儒、道情欲之争,竟会对百姓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如此看来,来自塔尖的一个小小的决定,对底层社会、百姓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谨慎可不行。
第三幅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