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景初三十二年,皇帝携皇子,后妃以及宗亲前往西山皇家围猎场。
沈从明虽是上锦城的大理丞,可也没有资格参与此次围猎,皇家各类活动只有宗亲,或是四品以上官员随行,若宫中有嫔位及得宠的娘娘,那么家世可放缓,所以有一位在宫中的家人那也是很重要的,往往一个家族的崛起或衰落,只在帝王一念之间。
周边的路被御林军清场了,御驾在中间,前面探路的是皇帝的亲卫,在御驾后的是各位皇子,景恒帝有四位皇子,两位公主,皆是当时景恒帝还是皇子时所生,在位三十余年宫中再无喜脉传出。
皇后生的大皇子在10岁时意外去世,所以如今只剩下了三位皇子,一位公主被嫁与塞外和亲,还有一位是皇后的嫡公主也是景恒帝最小的孩子,如今已及笄16岁,自小被帝后偏宠娇养长大,性格开朗泼辣。
队伍浩浩荡荡地到了西山,众宫人开始忙前忙后准备起来,皇帝已是花甲之年,车驾走了两个时辰,也疲惫不堪,所以吩咐了今日休整一天,明日一早开拔。
是夜,时值深秋山谷里,落叶随风而飞,纷纷扬扬飘下,零落满地。
在山谷后,一场厮杀。白衣男子坐在地上,指尖飞快流转,弹着琴,一曲《战铩》琴音汹涌潮水般奔腾而出。
不一会一黑衣人跪下说:“禀三皇子,已尽数歼灭。”
白衣男子正是三皇子,皇帝到了这般年纪还未立太子,夺嫡戏目悄然而至,三皇子宋允承拿着侍卫的剑,往手臂上和腹部划了两刀,鲜血直流,身边的公公立即会意,向二十米外的营帐跑去,快走至营帐立即对着御林军说:“那边有刺客,护驾,护驾。”然后便跑到随行御医帐内,拉着御医向三皇子处跑:“快点张御医,三皇子受伤了。”御医提着药箱跟着。这一场闹剧,终是以查出皇帝身边有塞外奸细,而三皇子奋力营救受伤,皇帝加封为荣亲王结束。
沈家这边,经过小半月的休养,主母小宁氏恢复了一些,沈静和与沈慧姝一起过来请安。小宁氏住的叫凝月阁,比老夫人的院落较为小些,小宁氏喜爱花草,所以一进园中是一片小花园,景致也是整个府中最美的院子,花园另一条路是通向沈从明的竹雅轩,两姐妹走到门口,绿枝笑盈盈地迎接她们进去,小宁氏如今还算是在做月子,丫鬟整理了下枕头给她倚靠着,沈慧姝优雅又标准地行了一礼,动作十分好看,而沈静和则是规规矩矩地行了一个小礼。
沈慧姝:“给母亲请安。”
沈静和:“给姨母请安。”是的,小宁氏入府十来年,沈静和一开始也是叫她母亲,直到沈静和8岁后又改口叫姨母,沈静和解释说这样更亲切,一开始沈静和与沈慧姝都是养在小宁氏膝下,沈慧姝从小便被严格教导,不论是两人谁做错事被罚的永远是沈慧姝,从而把沈静和教养成了较蛮横的性子,动不动就发脾气,到了8岁后,老夫人看不下去沈静和这样性子,强硬地把她带到玉璋堂亲自教养,后面沈静和像是转了性子一般,不再爱说话,甚至有一点唯唯诺诺,很多官员家眷中的宴席,小宁氏也从不带她去,现在外边的人只知沈家有位大小姐沈慧姝。
小宁氏满脸苦涩地看着沈静和:“静姐儿,你还是不肯叫我一声母亲,唉。”用帕子捂住脸,立马浮现一抹恨意,小宁氏心里是狠沈 静和母亲的,若不是当初沈静和母亲阻拦她进府,她又岂会发生意外没了一个孩子,大夫说是男婴,正是如此老夫人才对沈静和不管不顾八年,还好她肚子争气,在没了那个男婴后,又怀上了慧姐儿,才在府中站住脚跟。
沈静和:“姨母,您别难过,我,我就是觉着母亲不在了,叫着姨母更亲切。”
沈慧姝:“母亲,您别难过,您还有我呢,妹妹还小不懂事。”沈慧姝瞥见了青色袍子,来人正是沈从明。
沈从明:“逆女,你看你母亲伤心成这样。”沈静和当然也是看见了他进来的,只是她的性格可是唯唯诺诺的,她马上跪在沈从明脚下,“父亲,我,女儿只是叫不出口,请您不要生气,嬷嬷教导说大家族里嫡女,往往都是比姨娘尊贵,宁姨母是从姨娘抬为继夫人的,而我是原配嫡女,所以嬷嬷说,那么叫声姨母已是尊敬,再改口的话,恐寒了九泉下我母亲的心啊。”
是了,上锦城内不乏世家大族,嫡庶尊卑有别,继室进门也是需要给原配行小礼,敬一杯茶的,沈从明根基浅,祖上又没什么大官都是小老百姓,这种事没少被其他官员说笑,虽说寒门不易,但是能留在这上锦城的寒门更是凤毛麟角,所以自尊心作祟,他也请了有名的嬷嬷按照大家族那样教导两个女儿。
被一向懦弱的女儿这样反驳,虽面子上难看,实则这话沈从明还是听进去了的,沈静和不想在这与她们虚与委蛇,便行礼告退。沈静和一袭白衣拖地长裙,宽大的衣摆绣着淡粉色花纹,秋日里的阳光映射在那花纹上,显得熠熠生辉,煞是好看,她平静淡然地走在这青石路上,眼神似有若无地瞥了一眼,院中东南角里那棵桂花树,小宁氏颇爱桂花,这棵树是自她执掌中馈时让人采买的金桂,亲力亲为照顾到如今地步。
沈静和低沉声音:“都干净了吗?”身后的谷雨:“是”
既然小宁氏不愿别人生下父亲的第一个男宁,那么自然她也会受到反噬,前朝曾有皇子妾身生下怪胎,或许是巧合后面灾祸不断,有其他皇子便以此来做借口,生生将那位皇子变为庶人,有传言说,始作俑者是当今圣上,若是沈家此事被透露出去,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所以稳婆此劫难逃,这事连老夫人都不曾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