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差不多,这第二首呢,作者就是你家公子了,诗名叫作《春望》,内容是:”接着杨修又以手指诗,逐句向魏延念道: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魏延听完,立马下结论道:“这首明显更好嘛,不是我偏爱公子,这首读起来比上首更加朗朗上口,也更好听!”
但黄忠却是若有所思:“只是,为何公子说‘白头搔首短’呢,我还没有白发,公子难不成就早生白发了?我也没见他的白发啊?还有‘浑欲不胜簪’,公子现在头发茂盛,根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啊?”
黄忠不像魏延,只是听个响,只管好听不好听,而是根据内容分析,觉得刘琦公子这首诗有点奇怪。
杨修听言,却是释然一笑:“这个就叫作代入感。琦兄应当是想蔡邕蔡尚书方便代入诗作的情感,才刻意为之,不以自己视角描绘,而是以一名垂暮少发的老人作为主角,眼观国家破败凄凉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黄忠好像又发现了端倪:“现在是秋天,为何诗作里的描写却是在春季?”
杨修:“这个就叫作眼光非凡,琦兄不着眼于现在,而是通过预想未来的一派萧索,来警醒现今。”
黄忠:“原来这是在写未来啊……公子可真是思路清奇……”黄忠自忖,这就是读书人的脑回路么,自己作为一介武人,还是挺难理解的。
而一旁的魏延还是懵懵懂懂:“杨公子,那这么说,是我家公子的诗作写得比方才那首好咯?”
杨修:“这是当然,卫得所作那首诗,只不过是因循守旧、陈述事实与外加几句评论而已,与琦兄这首天马行空的瑰丽之作,完全没得比!”
魏延:“卫得……说起这个卫得,适才公子进这个大院之前,就曾预料到会有一个姓卫的公子,将是他在招婿大会上的主要竞争对手!看来公子的预言也是完全应验了呀!”
杨修:“琦兄在进院之前,就知今天会有一个姓卫的公子?”
魏延:“是的,不然公子也不会那么预言啊。”
杨修听言,低头沉思:这是怎么回事,琦兄应该是不认识卫得才对的呀……方才他们在讨论卫得时,我也并未多言,琦兄是怎么得知卫得姓名的呢?
杨修想起了前几天河东卫氏来自己父亲府院上门拜访时,特意嘱咐了不要将他们几人来洛阳的事告知于他人,杨修也是遵守了约定,守口如瓶,就算今日看到他们在讨论卫得的武力时,也并未多言。
但琦兄却早在进院之前,就已知卫得会在里面,而且还会通过斗诗,成为他的竞争对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何人泄露了他们杨家与卫家的约定?
还是说,琦兄他……琦兄他有未卜先知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