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我已得紫荆山区,先生可还有教我?”
关于未来之事,杨秀清自然早在腹中有了计划。
但他招揽了这些人,不用岂不是浪费了?
一人之智终归有限,多听听旁人的想法,可以做到查漏补缺。
陈和听见杨秀清如此问,嘴角不免上扬。
像他这种人,自然最吃这一套。
“魁首,和以为,当今之计,应当效仿昔日汉高祖之例,广积粮,缓称王。”
“先生之言,却是与某不谋而合。”
“魁首英明。”
花花轿子,人人抬。
在杨秀清和陈和相互间的商业互吹当中,洽谈场面十分愉快。
杨秀清出去溜达了一个多月,除了招揽自家的“本钱”外,还在观察广西境内的大势。
根据桂平,贵县,平南三地的情况来看,如今广西地界当中,打着造反旗号的势力虽然不少,但是皆没成什么气候。
基本上就是一些水匪,山贼罢了。
再还有一事,一直让杨秀清如鲠在喉。
按照前世历史所载:1849年,广西大旱,致使流民四起,天地会趁机起事,声势颇大,只不过最终失败了。
现在是1848年,也就是明年,就会出现那等事。
关于天地会造反,杨秀清倒是没啥兴趣,他不管别人如何,其有自己的造反节奏。
真正让他担心的是天时,大旱就意味着粮食短缺。
如今他手底下万余人,每日消耗的粮食,物资,数字颇为惊人。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他从卓家带回来的粮食,若是一直坐吃山空下去,也就能够应对十天半个月的。
届时一旦断粮,刚起步的造反大业,必然要胎死腹中。
“魁首,属下想去桂平借粮。”
陈和是育德司的司长,育德司掌管着太平军的民生,杨秀清的困境,其自是一清二楚。
这也是陈和向杨秀清建言广积粮,缓称王的主要原因所在。
“哦?桂平县城有粮么?”
杨秀清没有问陈和能不能借到,而是问他有没有。
二者看似差别不大,但在陈和耳朵里,完全是两种概念。
杨秀清只用一句话,便让陈和知道了,自己的想法,已然早被魁首料到了。
如此,陈和愈发能够感受到杨秀清的不凡,心中敬畏之情,也随之愈发浓厚起来。
前世杨秀清做员工的时候,最烦打三戒尺背手的领导了,如今他成了上位者,发现自己也喜欢玩这套。
“桂平知县王烈,属下打过交道。
其人虽然贪婪,但却并无多大胆略,纵然县城粮仓,会被他吃一些亏空,却至少还剩一半。
再加之同其他商贾筹措一番,和敢言,此番借粮,至少能保我军半年无虞。”
“先生需要多少银两?”
“三千两足矣!”
“我给你一万两,先生此去顺道将狱中冯云山救回,并让王烈疏通关系,大湟江司巡检的职位,咱们要了,就由汝弟陈得才兼之。”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