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敦煌城。
许彬提着一个袋子来到殿上,正统皇帝和军师邬行道已经在了,面色都很阴沉。许彬见了,从袋子里掏出几根烤好的玉米和红薯,道:“尝尝,刚刚在街上买的,商队从中原带来的,据说是朝廷大航海,从海外带回来的。”
“闻起来,很香啊。”邬行道故意开口,想要打破沉闷的气氛。
正统皇帝也收起了脸色,接过一根玉米,咬了一小口,点头:“不错,很香甜啊。”
邬行道则是啃着一个红薯,边吃边问:“这叫什么?”
“玉米,红薯。”许彬自己也吃着玉米道,“这些东西,在山上也能生长,对水的要求不高。朝廷再大力推广,百姓又多了粮食,据说产量比水稻高很多。”
“好事啊。”邬行道大赞,“能让很多人不再饿肚子。”
正统皇帝慢了下来,轻叹一声:“伪帝的确做的比朕好,短短几年,他对内推行新政,对外又是平倭寇扫漠北,还开启大航海,带来滚滚财富。”
许彬和邬行道对视一眼,沉默了会儿,不知如何接话,因为皇帝说的是事实,他们也不想刻意去拍马屁。许彬放下手中玉米,道:“陛下,实在不行,我们就按照君山会说的,潜入京城,那是我们的最后一搏。”
正统皇帝沉默了片刻,重重点头:“好!若是我们抵挡不了朝廷大军,朕就潜入京城,到时候,还要拜托你们照顾布尔玛和朕的孩子。”
“陛下!”许彬眼中含泪,“臣当然追随陛下你啊。”
“臣也是。”邬行道摆摆手,“陛下,还没到托孤的时候啊。”
正统皇帝指了指桌子上的信,苦笑:“君山会的信,那伪帝已经确定明年挥师西北,就是朝着我们来的。”
“如此,要不要提前把袁彬叫回来?”许彬皱眉,“起码还有十万大军。”
邬行道却是摇了摇头:“不,真到了那时候,不是袁彬回来,而是我们去到察合台。那里更安全,而且,朝廷拿下关西部后,就完成了华夏一统,或许不会进军西域。”
“对。”正统皇帝连连点头。
邬行道沉思了下,继续说:“我们要加强与帖木儿帝国的联盟,若是能尽快灭了察合台就好了,到那时,能借帖木儿帝国之力,阻止朝廷大军西进。”
正统皇帝赞同道:“向帖木儿帝国派使者。”
……
京城,天朗气清。
阳光自云隙间温柔地洒落,既不炽烈也不淡薄,暖意融融。街道上,人潮涌动,络绎不绝,各式行人或急或缓,穿梭于古色古香的巷陌之间。
小贩们的叫卖声,带着几分悠长与欢快,此起彼伏。
“烤红薯啊,香喷喷的红薯啊。”
“烤玉米啊,香甜的玉米。”
微服出来的朱祁镇,手里正捧着一根玉米在啃,他边吃边漫步,目光所及,皆是京城秋日独有的韵味:红叶点缀的屋檐,阳光下闪耀的琉璃瓦,还有那张张洋溢着满足与安宁的脸庞。
作为皇帝,看到这一幕,他当然高兴,说明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了。而且,大航海带回来的玉米,红薯和土豆,已经开始推广。
忽地,一匹马停在了朱祁镇面前,于谦从马背上下来,朝着朱祁镇微微一拜:“陛下?你又溜出宫了?”
“偷得浮生半日闲。”朱祁镇耸耸肩,“宫里闷出个鸟来。”
于谦扶额:“陛下,现在京城人多眼杂,你也不带个侍卫。”
“这你就不懂了,京城人是多了,可治安很好。”朱祁镇面色得意,“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配合,别说抢劫,就是小偷也没有。如今京城外洋的商队多,我们得让他们知道大明是最合适投资的,也适合长住。”
于谦一笑,看出了皇帝的心思,道:“陛下,你就是想把外洋的人才留下来的呗?臣听说,这次科举,有一百多外洋人参考?”
“是啊,而且都是术科。”朱祁镇摊手,“都是人才啊,我们要大力发展术科。”
于谦指了指前面的太白酒楼,道:“陛下,臣替天下的百姓,请你喝顿酒。”
朱祁镇大手一挥:“好啊,今天可得宰你夏国公一顿大的。”
两人上了太白酒楼,并没有要雅间,而是在二楼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小二过来,朱祁镇开始点菜,于谦在一旁肉疼。
没多久,酒菜上齐,二人开始边喝边聊。三杯酒下肚后,于谦低声问:“陛下,明年一定要对西北用兵吗?刚刚经漠北之战,不休整?”
“一定要把西北解决了。”朱祁镇肯定道,“定了西北,大明才是真正的安稳。朕才能腾出手脚来经营外洋。”
于谦微微点头,没有说话。朱祁镇则是继续道:“如果我们大明此时不经营外洋,错过大航海,那以后外洋的列强,就会来瓜分我们。”
“臣也听说了。”于谦点头,“那葡萄牙人曾经想占我们岛,荷兰人也频频试探。幸好,东南有张伦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