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从66年的邢台地震说起。那年河北邢台连续发生了几次6到7级的大震,震区损失相当惨重,当年总理几次到震区慰问指导工作,对地震预测研究的工作十分重视。在中央的重视下,国务院抽调各部委专家开始研究地震预测的问题,顺便说一下,那时候还没咱地震局呢。
根据邢台地震的特点,当时得出了‘地震有前兆,可以预报预测’的结论。你想啊,那时候咱国家是一种什么氛围——全民一心,‘超英赶美’、‘人定胜天’的决心比什么时候都大,口号喊得比什么时候都响,既然能预测,那大干快上也要把它预测出来。71年咱国家地震局成立后,在XJ就建立了‘XJ试验场’,4年的时间,试验场范围内发生了30多次4到7级的地震,预测成功率达到了35%以上,这个数字对于防灾减灾已经具有了实际意义,这也让当时的地震学家们倍感鼓舞,就形成了一种‘抓大震’的冲动。”
汤淼听得津津有味:“你说的政治巧合就是指地震学家们已经建立起来的信心和抓大震的冲动?”
“没错,但还不光是这。随着各地地震台站的建立,收集上报的地震监测数据也越来越多,地震预测专业层面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到了74年,国务院破天荒地发布了第一个包括渤海北部等六个地区的中期地震趋势预报,预计这六个区域内将会发生5到6级地震,想想看,这是何等的信心十足啊!这个中期地震趋势预报的时间范围是1到2年内的,这在以往乃至以后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注意,当时划定的这六个区域并不包括海城,这个我后面会说到。
至于时间巧合,说来更不可思议。即便有‘XJ试验场’数据托底,但任何一个严肃的地震学家也不会把地震短临预警精确到以日为单位的时间上,当时辽宁地震办向LN省政府做出的大震短临预警报告的时间范围为1至2个星期,但巧在一位时任LN省革委会的领导要求将部署防灾防震的集会时间定在了2月4日并以通知形式向下传达,谁成想2月4日当天就发生了‘海城地震’。看嘛,开会时间传着传着就传成了预报地震的时间,也成就了以讹传讹的惊人传奇。
说到认知巧合就更多了,限于研究认知局限,当时的地震专家们普遍认为一些异常现象是大震前的征兆,比如海平面上升、小震频繁、地磁异常、土地应力异常、动物异常等,并且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地磁、地下水、水化学、重力、地应力、地声、低电阻等的观测网,而当时海城地区确实发现了小震频繁、渤海海平面上升等现象,当地老百姓也观测到了冬眠的蛇出洞等动物异常现象,才做出了如此大胆的预测。
但往后的地震研究表明,小震之后3日内有大震的概率只有6%,而只有15%左右的大震之前有小震,这么低的数据已经失去了预警的意义,如果仅仅以小震频繁就做出大震预警是很可笑的,由此所产生的社会风险也是难以承受的。
别的不说,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就是最明显的反例,唐山地震前3个月没有过一次小震,动物异常倒是报告不少。至于冬蛇出洞,并不能排除因为地温上升的因素,毕竟在没有大震的地区冬蛇出洞的现象也不少见。”
“那照你这么说,‘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测完全是碰巧了?”
“我只能说这是建立在成功的中期预测基础上的巧合吧。我问你,你会不会为了一个1到2年说不清震级的地震预警而抛家别舍,放弃工作,一心一意躲地震呢?”
“不会,哪有天天躲地震的。”
“对么,那让几十万海城老百姓这样干更不现实。”
“那倒是,”汤淼若有所思,“对了,你不是说当时划定的六个区域不包括海城吗?那是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