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时月离开甑山乌珠旮旯里后,迅速从原路回到庙下,在接峰塘边与牛爷会合,然后急速赶回团部。
他将捡到的子弹、军靴、望远镜交给庄厚德,把庄团长喜得抓耳挠腮,喜不自禁。
他见这小伙子才来半个多月,收获却接二连三,比保安团好几年的成绩都要大,实在厉害至极,没有办法不刮目相看。
惊喜之下,他便说要给秦时月放假半月,任他自由支配时间。
时月想,同事们的业务,只要没有主动前来联系,一时也不好随便插手,便也落得清闲,可以专注于自己喜欢的探案工作。
彼时,国共谈判已经结束,合作协定已经签好,全国上下一片欢喜,人们都在盼望着两党两军的精诚合作,也在等着联合政府的出现。
一时间,原来的工作节奏倒确实是慢下来了。上面也没有新的动作和指示。
闲下来的秦时月,又想起临行前战区长官的叮嘱,要他开展秘密调查和监视,一旦掌握证据,即刻向他汇报。
“党国想要强大,想要击败对手,想要收获民心,想要长盛不衰,必须依靠一批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精忠报国的栋梁之材!对于一切的贪官污吏,必须坚决铲除,以儆效尤!”
即是说,在秦梦,不光是保安团长庄厚德、警察局长路上,就连县长袁楚才、县党部主任贾勤公,都是秦时月的监视对象。
长官关起门来正襟危坐与他密谈时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与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也是清晰在耳。
秦时月既为上峰对他的信任而感激,又觉得有点不喜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他认为监督官员的工作,应该由专门的部门(不是还有军统、中统等特务组织吗?)去承担,而不应该靠着私人的授意。
任务当中唯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调查日军失踪一事。
现在,他已经找到了日军遗物,也就基本上可以确认:西山川就是日军的失踪地之一。
为此,他已写了个简单的报告,连同实物一同交给了庄团长。
接下去怎么向上汇报,怎么勘察,就不是他的事了,有专门的部门会做这件事,他也无意介入。
即是说,长官交给他的而他又感兴趣的任务,已经完成。
而对于监视工作,他没有一丝兴趣。
如果到时一定要他汇报,他只讲通敌叛变、贪污腐化、为非作歹、朋比为奸、欺压百姓的,其他的他一概不管。
接下去,他还是想继续做具体的事,特别是做保护文物的事,破盗卖文物的案子。
他喜欢做这个。可以就事论事,与琢磨人无关,更与害人无关。
为此,他心里已将目标瞄准《梁山泊水军阵法》一书。想在这件毫无头绪的案件上有所突破。
于是,拣了个大晴天,秦时月又策马直奔永王山。
为什么要去那里?
因为他想到了那日来少侠所留之诗,明显是在告诉他自己的踪迹所在。故而想去寻访,自然得上一趟永王山。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永王山上的妙智寺可是千年古刹,县志上载有多首古诗,均是历代名人对它的题咏。
如此古老的寺院,里面有什么历史遗存,那是再正常不过了,也就很容易成为文物贩子和盗掠者的目标,所以他不放心,很想去看一看。
一路蹄声轻叩,只在山脚凉亭作了停留,为何?石柱上有他喜欢的楹联啊:
客遇何须问主宾,息肩休说来远近。
突然而来坐一时无分你我,偶忽相遇谈几句各自东西。
秦时月再次为故乡的凉亭文化而击节赞叹。
这些亭子,多半是善男信女用私款捐建的,而里面的柱联,总是那么富有文采和哲理。
他发现亭子是建在岩石上的,石上有些浅浅的石窝。
他正看着时,身边响起一个声音:“这些印子像什么,侬看出来没有?”
时月抬头一看,是一位砍柴的农民,正用跺柱支住扦杠歇担,一边摸着额上的汗,一边冲着他笑。
时月也回了一笑,说:“像是马蹄印吧?”
樵夫点点头,说:“是的,年轻人好眼力。这些马蹄印都是朝山下去的,当年救了朱元龙。他是兵败后逃上山来的。他的战马聪明,在这石头上转过身踩了几个蹄印,让追兵误以为朱元龙逃下山去了,所以没有上山,才保住了朱元龙的性命。”
秦时月听了,赞许地说:“真是一匹神马,也是一个动听的传说!” 他仿佛看见朱元龙的马在泥地上掉转头,倒退着往山上走的情景了。
看官,你道这朱元龙是谁?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
朱元璋的原名叫朱重八,在家里孩子中排行第八个,因家贫被父母送入皇觉寺出家,他师父已经得道,能预知未来,说他以后会是元朝的一条龙,就为他改名叫朱元龙。
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不多,可时月知道。因为小时候奶奶、爸妈和乡人们讲故事,向来都称“朱元龙”的。
时月知道,朱元龙曾在浦阳江一带与陈友谅的部队激战,兵败后流落到壶溪永王山一带,那是极有可能的。
出了亭子,他一刻都没有停留,只消半个小时就到了半山腰。
迎面一座好山门,全由石灰岩凿成,以榫卯合拢,两边照例也凿着对联:
一脚踏进空无界,
双手关上是非门。
横批为:
妙智清凉地。
秦时月见了,知道已入大名鼎鼎的千年古刹妙智寺范围,便急从马鞍上下来,改作牵马缓行。
听着清脆的马蹄声,他想,当年的朱元障,是不是也跟现在的他一样,是这般牵着战马缓步进入寺院的?
前方绿树掩映中露出了杏墙,墙上的花窗是钟形的,大门里面的隔断又是一面莲花的造型,正是宝刹庄严之地。
秦时月连忙找了处角落,将马拴好,放上马食,然后通过一扇侧门进入寺院。
穿过伽蓝殿,走进大雄宝殿,正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坐像,两边立着迦释与阿难。
秦时月不是佛弟子,但来到道场,还是生起不小的恭敬心,脚下也变得小心翼翼。
道场是修行之所,也是劝世之地。你看那柱上的对联:
敲晨钟暮鼓,拷问眼耳鼻舌身意。
办夏水冬汤,接引过去现在未来。
秦时月看过一点佛书,知道眼耳鼻舌身意在佛学里称六根,相对应的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称六尘,与此对应就是六识。如此六根、六尘、六识,统称十八界。
在钟楼、鼓楼走了走,时月又被其对联吸引:
巨钟当当惊醒世间名利客,余音袅袅唤回苦海迷梦人。
小槌轻点妙音能除三世苦,急鼓密声威风远震九霄云。
不到这类清静场所,是无论如何看不到这些振聋发聩之语的。它们能让喧嚣的市声远去,也能让躁动的俗心安静下来。
时月正在沉吟,思绪被一阵脚步声打断,抬头一看,原来是个清瘦的和尚,正向他含笑合十。
秦时月还了一个英雄礼,说无意惊扰,请乞宽恕。
和尚问他是否愿去客堂一叙?秦时月欣然而从。
两人坐下喝茶聊天。
眼前是慈眉善目的出家人,身边是一扇鼓形的窗洞,外面的紫竹在风中轻轻摇动,发出“息索息索”的响声。
秦时月照例自称是纸商,闲来信马走走,见到宝刹,便来拜谒。
和尚听了,自然很是热情,自称法号见山,是本寺的住持。
秦时月听了,连忙重新起立施礼,方才落座。
秦时月施此大礼,也不无道理。
原来,这住持,是料理寺院一应事务的“一把手”。
如果庙大,上面还有一位方丈;如果庙小,住持就是最高负责人了。
见山见他气度不凡,又如此谦恭有礼,便愈加礼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