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中文

最新网址:www.xpaozw.com
字:
关灯护眼
泡泡中文 > 坝河西 > 第9章

第9章

周聪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照例,他在课堂上非常用功。和本科阶段的学习相比,研究生课程更加精专,很多他不喜欢也不擅长的豆芽课在研究生阶段都取消了。因此,周聪学习起来更加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教授每周都有一次组会,讨论学习进度,安排下一周要看的论文等等。两位博士师兄一般是不会参加这些组会的,他们都是自己领域的成功人士,公务繁忙。周聪要把每次的讨论整理成纪要发给两位博士师兄。

开始的时候,周聪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整理纪要的过程中,实质上也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体会到了二次创作的乐趣。每周都和两位成功的博士师兄联系,并且让他们也知道周聪在研究上的进展,有点像学生写完作文之后等待阅读者的反馈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聪也有些倦怠,主要是两位师兄从来都只是简短的信息:收到,谢谢。这是什么意思?是师兄认可他的二创?还是师兄压根就没看?只是礼节性的表示知悉。周聪虽然有些倦怠,但是还是勤勤恳恳地把这件事做好。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安排的工作总是会去做好。

要说有什么更不舒服的事可能就是两位师兄的博士论文了。导师经常参加各种讲座、政策咨询、接受媒体访问、给本科生上课等等事务,用于指导两位博士师兄的时间本就不多,而两位博士又是公务繁忙,要自己查找文献写一篇博士论文出来还是很难的。周聪也见过这两位博士师兄,在各自领域都是一把好手,但是要做学术研究还是有点强人所难了。

这两位师兄的博士论文题目倒是和他们的工作接近,一位写沿海经济带的协同发展,一位写中国企业在WTO时代的挑战与应对。但是,对周聪来说,这两个题目就有些远了。他更擅长数理经济学,用模型和数据来研究社会现象,比如递归效用函数,消费的代际转移等等。周聪对这些实务性、对策导向型的研究既没有太多兴趣,而且也缺乏实际的经验。怎么能指望一个研究病理的学者直接出门诊呢。让这两位师兄参与研究,周聪给予理论指导也不现实。他们经常忙的连“收到,谢谢”这四个字都要延迟几天才回复。

但是,这个事情又必须要做。一方面,两位博士师兄都各自找来了一笔课题经费,周聪导师是这两个课题的负责人。另外一方面,这也事关两位师兄能否按时毕业的问题。导师还从来没有一个学生不能按时毕业,如果因为周聪耽搁了毕业大事,这就是很严重的教学事故了。周聪要想继续在这个学校读博士的规划也会被迫中断。如果他的导师都不再收他读博士,还会有谁会收他读博士呢?

周聪只有把时间分成两份,不,确切的说是三份,一份用来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外两份用来帮这两位博士师兄做课题。因此,每天都是极其忙碌,熬夜是家常便饭,根本没有时间去看电影、娱乐,包括谈恋爱。这些对周聪来说都太奢侈了,还不是钱的事,而是实在没有时间。相当于一个人同时攻读三个学位,这无论放在谁哪里都是挑战。

一个学期之后,自己感兴趣的递归效用函数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导师已经想好了投稿的刊物。但是,两位博士师兄的博士论文却毫无进展。博士师兄倒是不着急,只是日常地回复“收到,谢谢”,好像这个博士不是他们在读,而是周聪在读一样。导师倒是很着急,因为博士培养也是有时间期限的,不能无限延长,而且先前的博士不毕业,也会占用新招收博士的位置。因此,导师后来就像包工头一样,每两三天就要来检验一下进度。按照他的说法,以周聪的理论修养,稍微用点力就能写一篇像样的应用研究文章出来。

周聪也只好连续看了一些水刊,最后都觉得这些文章惨不忍睹,毫无价值。在觉得浪费资源的同时,也有点信心可以灌几篇没有太多学术价值但是足以应付发表的文章。最后选择用2000年几位美国教授提出的国际贸易模型,把中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的大型开放经济体纳入这个模型,再补充相应的数据。这样的安排可以同时解决两位师兄的问题,理论部分都类似,用不同的数据来做实证研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说干就干,他只花了一周就把理论部分给做完了,后面就是找数据。这就容易多了,其他师弟师妹们都可以去帮忙搜集数据。很快就把初稿写出来了,发给两位师兄,师兄们都回复这次倒是多了几个字:收到,谢谢,下次到BJ要好好请师弟喝一顿。导师和两位师兄都进行了一定的润色,并隆重致谢了导师的辛勤付出。周聪还是研究生,没有单独被致谢,是属于被致谢的师弟师妹们。周聪对此毫不介意,甚至都不愿意有瓜葛,毕竟他是有学术追求的人,不愿意以后自己的发表记录里有这种水货文章。

周聪也算放下了一桩巨大的心理包袱,这下终于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课题了,再苦再累也不算什么。在别人看来是每日如坐枯禅,但是周聪乐在其中。这种与智者心灵的对话,与自己智力的较量是其他外在激励难以替代的。对那些不感兴趣但是又不得不做的研究,周聪谈不上有任何研究的灵感,也谈不上发现的乐趣,仅仅就是程式化的工作。

成舟在学术研究上没有太多兴趣,也谈不上有天分,但是他胜在是院领导的学生,又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学术助手。有多趁手?如果院领导当一任地方主官的话,成舟肯定就是他的大秘。经常都有青年教师找院领导合作论文,院领导也往往会给成舟安排一个活,比如查查数据,整理整理文献,或者帮忙报销课题经费等等。成舟也就能算作项目组的一员,因此也经常能挂一个排名最后的作者名单。这样的文章对评职称没有什么用,但是满足一个研究生毕业的论文要求还是足够的。

成舟非常活跃,导师的外联工作做得尽心尽力。他经常借助导师的名头,和导师已经毕业的学生以及学院其他优秀毕业生建立联系。把这些优秀的毕业生资源整合起来也是导师一直想做,但是都没有精力去做的事情。以前,这项工作都是由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在负责。这些老师只是把这件工作当作很多工作普通的一项工作,就是机械地收集数据而已。成舟把这项工作当作了最重要的工作来做,重要性排名甚至远远超出了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他也知道,研究生就是他最后的学历了,读博士纯粹是浪费时间。既然是这样,就只要满足基本的要求就可以了,考试分数达到中等即可,但是绝对不挂科,他认为如果挂科了,导师的脸面会不好看。论文数量上的要求也有不少的年轻教师的合作论文挂名,也能满足毕业要求。

成舟也是知道得很清楚,他本人毫无背景,所有能依仗的资源都要靠他自己去争取。导师和校友资源是最重要而且也是他可能争取的资源。就他这样一个穷学生,要去争取其他社会资源也是不现实。导师也非常鼓励成舟去把这件工作做好,导师是学院领导,整合校友资源本来也是他这个层面的领导应该考虑的,无论是对本人,还是对学院的学弟学妹们,校友资源都是很宝贵的。因此,导师经常逢人便夸成舟对学院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成舟在这件事情上体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他不仅仅是收集大家的信息,把信息变成纵向流向学院,而是创造性地把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交叉。学生一毕业之后往往就会失联了,最多和平时最要好的几个同学保持联系,而和其他不同届的学生以及不同学院的学生几乎没有联系。成舟花了很多时间去把本学院的毕业生信息摸清楚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利用一切机会去和别的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建立联系。当然,都是打着导师的旗号,否则别人才懒得搭理他。

成舟收集齐信息之后时刻都对着这张表发呆,但是脑海里已经画了无数条交叉线了,宛如一张巨大的网络。谁和谁的业务互补,谁和谁的业务相关,谁和谁通过谁和谁就能建立联系,谁和谁在大学期间上过同一个老师的课,谁和谁是同一个宿舍,谁和谁是老乡,谁和谁在大学期间参加过同一个社团,等等。就像互联网程序一样,网络越大,关节就越多,联络也就越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生动起来了,鲜活起来了。

找到了这张网之后,他就找到其中的关键点,通过这个关键点把前后左右的人都组织起来,约到学校教工餐厅就餐。同学们毕业之后忙于工作,大多就很少回校了,更谈不上去吃学校食堂了。成舟通过把他们组织到学校餐厅团聚,既没怎么花钱,又给大家创造了怀旧环境。在餐前,成舟会带着校友们去参观校园,教学楼、操场、体育馆等地方都是大家经常去的,去教室坐坐,去操场走走,体育馆看台上坐坐,青葱的大学生活仿佛又重现在校友面前了。在参观的过程中,成舟也会给这些校友介绍学校这些年的发展,比如现在高考成绩在全国排第几,学校院士又增加了多少位,学校在那些科研上取得了重大成果等等。校友们每每听到母校在全国高考招生分数排名之后都由衷地自豪,现在的学弟学妹们考母校可比他们当时要难多了。

在聚餐环节,照例是导师坐主桌,成舟作陪。通常情况下,导师会先发言,欢迎大家都经常回母校看看,大家在各行各业干得都很出色,以前是大家以母校为荣,现在是母校以大家为傲。虽然校友们刚开始可能都不认识,或者在校期间没有多少往来,但是大家毕竟都在最黄金的岁月在校园内有那么多回忆,因此只要稍微几句就能消除生疏感,变得就像多年老友一样。这也可能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一起扛过枪、一起同过窗的友谊是最真诚的吧。

成舟会时不时也参与这种追忆。要是在别的话题上,他还真不一定能参与这种聊天,但是聊学校的事情,他总是可以给大家更新一下当前的近况。比如当时的四大名捕现在还有谁没有退休,现在的四大名捕是谁。学生们常常会给学院每次挂科率最高的一些老师取外号,而且总会凑够四个人,组成四大名捕。这些谈话一下就把学校的历史和今天给关联起来了,校友们都饶有兴致。

正因为成舟的这种穿针引线,他给校友们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也义务担任起了校友总会联络人。现在靠着学院领导的大树,做这个工作合情合理,名正言顺。等他运营成熟了,把整个校友关系网都理顺了,即使他离开学校了,这个身份也是自然继承的,毕竟人们都喜欢和旧识打交道,谁愿意天天都和新人就同一个事情打交道呢。而且,在处理校友网络这件事上,别人也未必有成舟的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独特的能力不仅惠及成舟本人,而且也惠及校友们自身。比如某校友在银行私行,某校友在基金公司,在基金公司的同学想从银行哪里拿单,但是苦于缺乏必要的信任。成舟往往就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网络中找出一个关键的节点,这个关键人刚好可以把基金公司和银行这两位校友给联系起来,生意一下就做成了。部分时候,成舟甚至会找两个关键节点。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所有人都把业务范围扩大了,成舟也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控盘人。

这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而且这比财富都被他谙熟于心了。虽然学院也有整个校友联系录,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一条条的联系方式之间的关联。不知道这个关联,校友录就是死的。但是,只有成舟把这个校友录给变活了,价值一下就成倍增长了。这份宝藏也终将为他所用。

马梁帮公司拿下了发债项目之后,在公司里的话语权提升很大。虽然这是一个小项目,而且还带了一个副主承销商,佣金收入并不多,不过对这样一个新组来说也算不错了。到了年底,马梁也从管培生升职成高级经理。在投行的体系下,很多职位的头衔看起来吓人,比如副总裁,其实就是一个中级职位而已,意味着可以去当现场项目的负责人,也终于可以和客户直接沟通了,但是还是是明显的工具人定位,也不背业绩压力。高级经理是比副总裁更初级的职位,这些职位包括马梁刚入职时的分析员职位都是投行生态体系下的工蚁。在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投行职位,他们和每天连轴转的工蚁差不多。处理各种基本资料,现场尽职调查的各种查证、文件整理、财务模型的整理等等,就是各种基础工作都是由这些职级非常低的同事在负责。在外要忍受客户的刁难,在内也时不时就碰到各种毫无领导力但是却颐指气使的领导。因此,这些众人口中的金领大多都只是镀了金粉的工蚁而已,最终也成为束缚他们成长的金铠甲。

投行这个职业靠佣金生活,有时候做了一个大项目,按已定比例计算的佣金收入是极其可观的。很多年轻人都想挤进这个行业,梦想着过上金领的生活,大赚一笔。但是,这个行业又是一个特别考验资源的行业,因为大多数项目都是重复机械的劳动,不需要创造力。各家投行提供的服务也都几乎一样,客户有各种选择,也就没有非选某一家的必要。这也意味着,如果要在这个行当生存下来,除了要勤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各项工作,还需要有强大的关系网。很多项目到了最后都不是客观能力的比拼,而是各种资源的较量。这也造成了这个行业旱涝不均,有强大资源的公司大项目不断,甚至有各种巨型项目。没有强大资源的公司就只能服务一些小客户,一年忙到头但是收入也没有多少。如果资源更少,很可能一年就没有业务。大量的年轻人都只看到了那些承销大项目的团队做成一单可以获得多少报酬,这些报酬的额度对很多工薪阶层来说就是天文数字,但是却没有看到也有不少的投行员工无单可开。

对大多数经济金融类的毕业生来说,能进入马梁公司的投行部就是他们这18年甚至20多年勤奋学习的终极目标。这也导致了剧烈的竞争,这些公司往往只招全球最顶尖大学的顶级学生。不是因为需要这些优秀的学生,一个中专生也完全能胜任他们的工作,这是需求远远小于供给的自然结果。

去了之后也是做着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工作,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马梁的起点之高在他的同学来看就是无比艳羡的。非最顶尖高校的非财经类专业毕业的双非人员进入了国内最顶级的投行之一,并且一进去就能上手项目,这至少领先了他的同事5-8年的时间了。马梁父亲是一个老金融,对金融的各种门道了如指掌,因此当初马梁刚毕业的时候就没有安排他进银行系统,也没有去当时已经开始日益受关注的基金行业,而是直接去了投资银行。去投资银行也没有去那些成熟的大组,而是进了一个刚刚独立出来的新组。

新组长在国内的根基不深,这反而给马梁提供了一展拳脚的机会,这也是马梁能以一个分析师的身份开始对接客户、负责项目的原因。当然,具体的案头工作也大多是由别的初级分析师在负责整理,马梁更多是实际上的项目负责人。

在项目期间,马梁也是天天和副主承销商的团队一起工作,和其中一个年龄稍长几岁的团队负责人杨总变得非常熟络。杨总的背景堪称传奇,工薪家庭出身,毕业于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在学校期间就是风云人物,领导能力、组织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在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一家大型投行,从事企业并购重组相关工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港综:从无间道开始崛起!斗罗:唐家弃子,奶妈比比东!我有一家纸扎铺从李白开始:课本诗人陆续降临全职法师:神明代理人,独断万古我以恶女为资粮斗罗:武魂性转,唐三成小舞姐妹海贼:这个海军爱用铁块青春,!变成女生后,女主追求不一样的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