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是跪礼与揖礼并用,跪礼为胡礼,揖礼为中原大国礼数。
因金世宗推行汉化,强化律法,到完颜守绪时期以揖礼为主。
故李天秀跟随苏椿,宋九嘉行了一个揖礼,李天秀倒也不是那种宁死不跪之人,在这种形势比人强的情况下,如果同僚面圣都跪,他也会跟着跪。
礼毕,待三人站定后,完颜守绪当着满朝大臣的面,便从苏椿问起:
“苏卿,且上前来,之前汝上书,欲率军东征,收复海州,朕思虑再三,决定听取卿之建议。朕犹记得苏卿是正大二年归正我朝,不知卿在昌武为官这五年,是否有所得呢?”
苏椿从大殿外侧向近前走了一段,然后恭敬地回答道:
“启奏陛下,臣确实是正大二年九月投奔汴京,蒙陛下知遇之恩,臣这五年来兢兢业业,为国事尽忠职守,虽谈不上劳苦功高,但臣一直在用心做事。”
虽然底下的臣子都无法抬头直面皇帝,也看不到完颜守绪的表情动作,但完颜守绪还是随心笑了一下,他微微点点头道:
“苏卿家的人品和能力,都是值得称道的,卿不必自谦,这次卿能主动请缨,为国分忧,就是极好的,望苏卿能够再接再厉,助朕匡扶社稷。卿先等待,传飞卿先生上前来。”
苏椿领命不动,宋九嘉也走到殿中,身形傲然挺拔,却又不失礼数。
等到宋九嘉上前后,完颜守绪的声音不急不徐地传出,落到殿中每一个人耳中:
“宋卿家,卿辞官退隐多年,不成想却愿意为朕复出,实在是一件喜事,不知卿近来身体可还好?”
宋九嘉如实回答:
“回陛下,臣退隐期间,专修文学,近来注重养生,身体比以前更好。”
完颜守绪接着说道:
“如今蒙古人肆虐,百姓涂炭,我朝各处都缺少有才干的文官,让卿去地方牧民实则大才小用了,卿不如待在汴京为官可好?”
虽然宋九嘉对在中枢为官有所心动,但既然已经答应了李天秀,就不能反悔,他机敏地回答道:
“臣性情直爽,不愿曲己奉人,若复出后再次回到中枢,必然会继续得罪人,臣还是适合当个地方官,抚恤百姓,望陛下明鉴。”
完颜守绪见宋九嘉表明了心迹,虽然内心感慨人才难得,但也放弃了强行任命,违背臣子意愿,他只好作罢:
“既如此,便按卿的意思办吧,宋卿且先等候,吾稍后一起任命。传万户李天秀上前。”
李天秀站在后方,倒也把完颜守绪与苏椿、宋九嘉的言语听了个七七八八,只有少数语句,因口音问题,没有听懂,但大致意思是明白的。
李天秀规规矩矩地走到殿前,眼神微垂,只看着皇帝座下台阶,没有去直视完颜守绪本人。
完颜守绪问道:
“李天秀,朕观汝履历,是五月下旬一举从昌武防城军中被提拔为一军万户,缘何不足一月又被苏元帅再次举荐为东征副帅?苏卿家在奏章中写道,汝天资仁厚,满腹经纶,文武双全,可是事实?”
李天秀知道皇帝的考验来了,便全神贯注地思考,为避免出错,他不求出彩,只求稳妥。于是谨慎回答道:
“回禀陛下,是苏元帅赏识后辈,臣能力肯定是有的,但不一定是陛下理解的那样。比如勇武方面,下官并无武艺在身,只是有领兵上战场的勇气而已。比如文才方面,臣博闻强记,曾经看过背过四书五经八成内容,便都记得,只是因为年龄尚浅,还没有时间学会灵活运用。”
“哦?原来是个读书种子,竟能记得如此多书,这已经可以考科举出仕了,运用倒是不必急在一时,以后官场有的是机会学以致用,朕倒要考校一下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