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年少即位,宠信太监宦官王振。
王振结党营私,纵容其羽党贪赃枉法,私自制造大量铁制箭簇等武器,贩给瓦剌,谋取暴利。
另一方面,明朝的边防实力也逐渐削弱,卫所制度和屯田制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废弛,卫所军官中饱私囊,士兵沦为他们的“农夫”,这大大削弱了明朝边防军队的战斗力。
不仅如此,朱祁镇时,逐渐确立了明代军事体制中“以文制武”的原则,出征、边防等军务的主导权均逐渐从武臣转移到文臣。
例如:正统二年,鉴于鞑靼阿台汗屡次骚扰甘肃,朱祁镇派文臣王骥处理甘肃边务,抵御鞑靼。
正统五年十一月,议出兵麓川,张辅等建议仍沿用武臣挂帅、文臣参赞的祖制,但朱祁镇最后还是以王骥总督军务。
至此,朱祁镇之前仅限于内地的巡抚制度也推广到边地,并成为定制。
明朝的军事势力不断削弱,从朱元璋到朱瞻基时的对北方略以及屯兵作战等政策逐渐荒废。
危机正在慢慢地逼近看似繁荣的大明王朝。】
对于明英宗朱祁镇的所作所为。
朱棣看得心累。
都说富不过三代。
到了第四代,朱祁镇已经把明朝变成宋朝了。
他方才明白仙人之前说的文人势力压过武人势力是什么情况。
还有北伐之后为什么要巩固胜利基础。
瓦剌逐渐起势,他们浑然不觉,总以为阿鲁台部才是最大的敌人。
哪怕扶持兀良哈部都行。
以上原因极大可能就是造成“土木堡之变”的主要因素。
在此之前,朱棣兴致勃勃地北伐,踌躇满志,以为称霸天下,无人能敌。
然而仙人的每一句话仿佛无不是在刺穿他的“虚假繁荣”。
接下来的话更是将朱棣的尊严戳得一无是处!
【“土木堡之变”的导火索。
中原地区与蒙古地区的贸易由来已久,蒙古地区对中原地区的粮食、布匹、手工产品等有大量的需求,而中原地区则需要蒙古地区的马匹、肉类等。
但是由于于蒙古部族对中原货物的强需求性,就决定了在这种贸易中,中原地区是处于优势地位的。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即布告天下,召各国来华朝贡。
而对于当时分裂混战却始终是心腹之患的蒙古,明廷则根据“散则易制,得并为一则势专难图”的统治经验,通过朝贡和互市对蒙古部族抑强扶弱,并拉拢部分蒙古封建主。
自明成祖之后,双方的贡市就成为定制。明朝还以回赐的名义送给瓦剌封建主大量的贵重物品,以羁縻蒙古。
由于明朝廷往往薄来厚往,蒙古诸部族非常重视这种朝贡贸易。通过朝贡贸易不光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还能壮大自己部族的实力。
在蒙古部族部落分裂混战期间,各部族都想和明朝保持良好的关系,以求壮大实力。
但是当蒙古部族逐渐统一之后,他们的贪欲也就越来越大。其具体的表现为:参贡的人数不断增加、索要回赐更加贪得无厌、虚报使臣人数等以求更多的赏赐。
例如:正统二年秋瓦剌顺宁王脱欢等遣都指挥佥事阿都赤等二百六十七人来驼马。正统四年,脱脱不花再次遣都督阿都赤千人来朝,这次的使团人数从之前常见的几百人猛增到千余人。
明朝廷依然按例给赏。
太监王振为了粉饰太平,在正统年间,蒙古历次的朝贡,都基本上无不给予,这也就为之后也先使团谎报人数埋下了伏笔。
大规模迎来送往的朝贡贸易,使明朝的财政不堪重负。正统年间的朝贡贸易逐渐变成脱出贸易常规,变成瓦剌首领也先讹诈的手段。
明朝方面虽然想扭转形势,但是迫于两方的形势被迫如日。在此背景下,正统十四年,瓦剌再次遣使朝贡,又虚报使团人数。
太监王振怒极之下,下令以实际人数给赏,即瓦剌所奏请的五分之一,由此恼怒也先,驱兵南下,并最终导致了“土木之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