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以自己对社会底层生活的体验和对劳动者的观察,用一颗朴实的心灵表现劳动者的生活和他们淳朴的情感。他用自己的画笔表现他们最真实和质朴的世界。他的内心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和热爱。梵高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和他熟悉的劳动人民。
梵高不断努力地完善和提高他的绘画技巧,追求更高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绘画,他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书籍。梵高认为“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景物时,不仅仅需要绘画技巧,还需要很好的文学素养。”[1]
1885年梵高父亲意外去世,梵高前往安特卫普,在参观博物馆时深受鲁本斯和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并受到启发,梵高的作品在色彩上开始发生变化。
日本的浮世绘是17世纪到19世纪流行于日本的风俗画,主要以木版画的形式存在,常见题材包括风景、人物、历史典故、社会事实、民间传说或动植物等内容。这些作品被批量印制,低廉的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满足了大众的文化和娱乐需求。日本的浮世绘展示了和记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的众相生。
十九世纪日本的浮世绘传入欧洲被西方的画家所接受。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喜多川歌麿和歌川广重等人的作品风靡欧洲受到新艺术运动的画家的追捧,形成“日本热”。在马奈、莫奈、劳特累克和德加等人的作品中我们动能找到浮世绘的影子。
这时的梵高也成为浮世绘的爱好者,在他后来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以浮世绘为背景的画作,如:《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唐吉老爹》,他还借鉴了浮世绘的绘画风格创作了油画《雨中的桥》、《花魁》和《开花的梅子树》等作品。
梵高在荷兰经历了屡次的失败和挫折之后,他渴望新生活,他渴望拥有一个干净、舒适、和谐的世界,不受人干扰地进行艺术创作。于是,他离开荷兰。1886年梵高到达巴黎,开始了新的绘画阶段。
[1]《梵高传》【美】欧文·斯通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宋运田定乐译 p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