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我对外公说:“外公咱们一块回去吧。”外公无奈地说:“你先回,我马上就扫完了。”外公顺手将头上的草帽摘下来戴到了我的头上。我望着外公,一阵大风刮来,树上的枯叶经不起风吹,全都落在了地上,爷爷赶紧弯下身,清扫这些落叶。我说:“外公,我等你。”
外公生气了,“让你回你就回,你不抓紧时间学习,将来也会像外公这样扫马路。”
我转身回到家中,摘下外公的草帽,细细地闻着草帽上留下的外公的汗水香。止不住一阵心酸,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滚落下来。爷爷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干着世界上最辛苦的劳动,赚着最少的钱,然而对他的儿孙却从不吝啬,外公给我买的手机是全班最好的!
外公外婆你们辛苦了,是你们一直在为我们默默地付出,让我无忧无虑甚至有点奢侈地生活。
“在大城市里”专家评选
魏斌(诗人、编辑。HUN省优秀中青年期刊出版工作者):
本期的三篇作文,《在大城市里》最能打动我。小作者从乡村少年的视角观察了当下的一个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涌进城市后的生存状态。他来到大城市后,体验到外公、外婆在大城市里的生活状况——“干着最辛苦的活,赚着最少的钱”,而并非想象的那样“有大把大把的钱可以赚”。这与他们对亲人的大方形成极大反差。小作者也体会到了外公、外婆对自己的爱是多么深厚。面对这份“奢侈”的爱,他除了感动,更有尊敬与理解,这正是本文最为打动我的地方。我选《在大城市里》。
冯与蓝(上海儿童文学作家):
《在大城市里》这篇,作者有意将“大城市”“全班最好的手机”“坐飞机去上海看世博会”等象征了良好物质生活的事物,对比象征了贫困与落后的“低矮晦暗的车库”“一台陈旧的噪音很大的电风扇”“一张临时用废品搭建的‘床’”等。在巨大的落差中,一对疼爱外孙、憨厚朴实的清洁工老夫妇跃然纸上,既真实生动,又令人心酸。不足之处是“我”丢可乐瓶偶遇外公的情节,过于巧合,反而消减了情感的力度;“止不住一阵心酸,眼泪哗哗地滚落下来”这样过于直接的描写也可以再推敲,有时情感的张力是需要适当克制才能达成的。三篇习作各有特色,权衡之下,这一次我推荐《在大城市里》。
彭剑斌(青年小说家。):胜在了真诚,那就是在《在大城市里》。我愿意对它产生好感。
它的开头看似很随意,(这个暑假去哪呢?想了想,去看外公、外婆吧!)却透露出重要的信息,点明是“我”自己想要去看外公外婆的。一个孩子愿意把暑假的大好时光花在老人身上,这份爱意与老人对自己的爱是匹配的——尽管作者一直没刻意去表达这样的爱。
我也喜欢前面部分对外公外婆生活处境的误导性的渲染:手机、机票、打的……外公的诸多豪爽,再加上一句“那可是大城市,有大把大把的钱可以赚”,一个“老富翁”的形象建立了。
一个有钱的外公,那是每个孩子都想要的。但“我”的外公其实很穷,在城市里生活得并不好。至此,作者没流露出一丝感想,只是如实地描写残酷的现实。
文中的高潮部分,我偶遇扫马路的外公,虽然有套路的嫌疑,但作者处理得很真诚:“我”没有帮年迈的外公去扫马路,也没有深刻反省自己“有点奢侈”的生活,而是强调了爱和感动。
而我欣赏的就是这种态度——面对一份沉重的爱,“我”并不需要反省,只要回报以爱。“我”无疑是爱两位老人的,这份爱在文章开头就有所暗示,同样也隐埋在随后的字里行间。倒数第二段有一个词让人感动——“汗水香”(久久地闻着帽上留下的外公的汗水香)。一位老人的汗水的香味,嗯,好好想象一下。我选《在大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