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茶香,李斯开口了。
“久闻先生大名,晚辈本上蔡小吏,此次特为求学而来。”
“学问浩如烟海,汝欲求何种学?”
“晚辈所求,帝王之学而已。”
听到李斯的回答,韩非忍不住看向了荀子。
“帝王之学,何为帝王之学?”荀子端起茶来,饶有兴致地看向李斯。
李斯早已胸有成竹,便不假思索回答:“国君一统天下的谋略,就是晚辈想要学习的帝王之学。”
李斯清楚,在荀子面前,故弄玄虚只会让自己难堪,不如坦诚相待。
“辅佐雄主建不世功业,才算不枉此生!”
荀子没有直接回答李斯的话,而是看向韩非,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韩非,看来汝又多了一个朋友,抑或对手。”
说完这句话,荀子就走了。
李斯不可思议地看着韩非,他没想到,荀子居然这样对待自己。
韩非本就口吃,此刻急于解释,就更是词不达意。
说了半天,李斯才明白,当年的韩非也是迫切寻求帝王之学,但荀子直到一年之后也没有传授给他。
“这是为何?”李斯有点吃惊,难不成要在这里蹉跎岁月?
“通古兄莫急,帝王之学岂能一蹴而就?老师势必有他的道理。”
韩非毕竟是韩国公子,到底沉得住气。
虽然帝王之学荀子没有教,不过自己的其他理论荀子还是倾心相授的。
李斯也借着机会学到了很多。比如自己一直一知半解的性恶论,就在荀子处得到了解答。
恶,李斯以往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坏,实际上,荀子这里的恶,说的是人的本性。
人的本性为恶,就像水往低处流,这是世间常理。
后天环境、形势所产生的外力,令河水逆流,才使恶人向善。
这不是本性。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邪恶的。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不可学,不可事之在天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不可以学习得到,不可由做事得到,而存在于人的,叫作性。
人的“性”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人的情欲、情感、生理本能都是“性”。
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的努力,超越人性的努力。
“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于性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圣人改变了邪恶的本性而作出了人为的努力,人为的努力作出后就产生了礼义,礼义产生后就制定了法度。那么礼义法度这些东西,便是圣人所创制的了。
圣人和众人相同而跟众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是先天的本性。
圣人和众人不同而又超过众人的地方,是后天的人为努力。
人性本没有善恶之分,因为他就是天生的,饿了吃,渴了饮。
而礼仪本就是为了让人性不能肆意妄为,礼仪力量是弱小的,礼仪管不了的地方就出现了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