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作坊坐落于村落的一角,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下,其占地面积颇为可观,建筑材料以竹子为主,显得古朴而雅致。
作坊内,丝绸织机排列整齐,而竹竿搭建的架子则高高耸立,用于晾晒织好的丝绸布匹。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作坊在工艺上采用了独特的创新。
刘泽,这位看似普通的村民,却从村边取来了石灰石,烧制出了一种特殊的粘剂
。他巧妙地利用这种粘剂,与沙土和鹅卵石混合,建造了一个方形的作坊池。这个池子不仅坚固耐用,而且为丝绸的染色和加工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在这个时代,纺织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苏杭地区因纺织业的兴盛而名扬四海,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区域。
然而,即便是在这些纺织业发达的地区,作坊的工艺也往往被视为家族的秘密,不会轻易外传。
因此,在光西这种相对落后的地方,能够拥有一座如此完备的丝绸作坊,实属难得。
刘泽的自信与才华引起了村民们的关注。童占峰和韦泽润等人对他的作坊充满了好奇与怀疑。
他们不相信这个看似普通的村民竟然能够掌握如此高超的纺织技艺。
刘泽微微一笑,他自信地宣称:“我精通作坊工艺又有什么奇怪,俗话说得好,书中自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刘泽一招手,引他们进作坊
在众人的注视下,刘泽领着他们走进了新建的丝绸作坊。作坊内的布局简洁而实用,四口长方形的染池排列整齐,晒布架子高耸入云,仓库里堆满了各种染料和布料。
大彪等人忙碌着将染料和白棉布搬进作坊,为接下来的染色工作做准备。
刘泽站在染池旁,神情专注地调配着染料。
他深知,在作坊工艺中,控制酸碱性和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这两方面都做到恰到好处,才能确保丝绸的色牢度达到最佳状态。他利用紫甘蓝制作出了这个时代的“PH试剂”,为控制酸碱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而对于温度的控制,他则凭借着对摄氏度的理解,通过添加柴火和水来精确地调节染池中的温度。
随着染料的逐渐加入,染池中的颜色开始发生变化。刘泽仔细观察着染料的反应,按照先青后黑的顺序依次添加。
他深知,《淮南子》中提到的颜色先后顺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化学反应的规律得出的结论。在他的精心调配下,原本素白的棉布逐渐染上了鲜艳的蓝色。
当一匹匹蓝色的棉布从染池中捞出时,韦泽润和童占峰等人不禁露出了惊喜之色。
他们没有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村民竟然真的能够成功染出如此漂亮的蓝色丝绸。
然而,令他们更加惊讶的是,刘泽并没有将染好的棉布直接挂起来晾晒,而是将它们放入了一个水池中。
“这是盐水池,用来固色的!”刘泽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