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什么名。”
“王本。”
“哪个本?”
“不忘本的本。”
村头处,招募灾民进行登记的人,小声的询问旁边的同伴,“本字怎么写?”
那人也摇了摇头。
“这么写。”
年轻人主动说道。
“读过书?”
那人惊讶的问道。
“小时候在乡里社学多了两年,会写几个字。”年轻人有问必答,态度配合。
本来已经绝望,没想到这里赈灾。
竟然开设有粥棚。
有了粥,垫了肚子,把鬼门关边上的孩子给拉扯了回来,年轻人希望能留下来。
让他干什么都行。
只要能给他们父子二人一口饭吃。
又问了哪里人,有没有同村的人联名作保,身上有没有行礼等等,年轻人除了口头上的老家,其余都没有。
来历无法考,于是安排成为种地的。
“愿意留下来种地吗?”
“愿意!”
年轻人没等对方说完,直接一口答应。
那人笑了笑。
“这里种地与别处不同,收获的粮食,都归庄子,平日里只提供口粮。”
年轻人没有犹豫,仍然说愿意。
问答完后,年轻人被村庄收留,还有他才三四岁的小孩。
此时。
村里多了许多的孩童。
孩童们虽然懂事,天性活跃,很快玩闹成一团,到处跑着玩闹,让贫苦的土地上,增添了一丝人气。
有孩子。
才有未来。
孩子们发出的笑声,让麻木的大人们,脸上多了些色彩。
田地里。
人们使用耕牛犁地。
还有不少人用着铁搭。
虽然耕牛比人力效率要高,可是使用铁塔犁地的人,能把田地犁的更深,让田亩的产量增加。
西平村有一千五百余亩,归属于杨报国的土地。
这些土地集中起来。
村子里原本三四百口人,随着灾民的涌入,人数超过了七百,并且还在增加。
灾民们绝大多数没有财产。
许多的人没有住所。
“签卖身契吧。”
“还要签卖身契?”
年轻人动摇了。
他不怕吃苦,只要能有口饭吃,可签卖身契就不同了,岂不是卖给别人为奴。
“大明律不允许民间使用奴隶,岂不是违法?”
年轻人提醒。
“不是卖身为奴,而是与庄子里签署契约,一辈子为农庄干活,除非违法犯忌,或者违背庄子里的规定,庄子里主动开革出去。”
那人有些不耐烦了。
年轻人不敢继续多问,只要不是成为贱籍,连累子孙,年轻人已然顾不上其他事。
那人拿出早已由读书人写好的契约,让年轻人签字画押。
年轻人会写自己的名字。
签了自己的姓名,按上了手印。
契约只有一份。
年轻人的眼睛,一直盯着那份契约,最后被那人收到盒子里,年轻人才收回视线,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仿佛失去了什么。
村子里的几户地主已经不见了。
他们的土地也被没收。
没有了苦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