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杨大顺要结果。
既然阉党不能救民于水火,东林党也不行。
所以杨大顺认为自己应该来京城。
走出一条不同的路。
自己是魏忠贤的亲外孙。
魏忠贤是太监。
果然。
得知外孙执意来了京城,魏忠贤嘴上虽然不满,可实际上笑的合不拢嘴,把外孙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现在的魏忠贤还不是未来大名鼎鼎的九千岁,权势滔天的大阉贼。
不过已经贵为司礼监二把手的魏忠贤,已经在内宫有了自己的势力,所以太监们非常讨好杨大顺,魏忠贤的干儿子们甚至称呼杨大顺为小祖宗。
当然。
把太监当做大敌的读书人们,弹劾魏忠贤之余,顺便也开始弹劾十四岁的杨大顺。
哪怕杨大顺什么都还没开始做。
御史们的奏疏里,杨大顺已经成为了乡里无恶不作的恶霸。
污蔑自己的人,比自己都知道自己的无辜。
所以杨大顺没有解释。
解释有用吗?
他反而要让天下人看看,自己是如何作恶的。
因为。
杨大顺的确打算这么做。
百姓的事没人管,他来管。
管你东林党也好,楚党也好,阉党也好,听话的就用,不听话的就去死。
从真定府到保定府,从保定府回到京畿,少年来到了昌平州汤山脚下。
汤山山上有山泉,河流丰富。
山脚下是平原。
当地的河道常年出水,与其他枯竭的地方不同,这里气氛显得惬意,仿佛世外桃源般,如此的美地,自然不会落入小民之手。
杨大顺笑了起来。
“这片土地不错,回去告诉外祖,孙儿想要这里。”
锦衣卫呆了。
他们跟随少年漫无目的的走了月余,谁也不知道少年要干什么,原来等在这里。
缇骑们面面相觑。
他们平日虽然做事霸道,可是也讲究个章法,怎么能看上别人的东西就去抢呢,而且这里的地主们可不好对付,毕竟是天子脚下,谁也不敢乱来。
“千户。”
“没有这样的说法,恐怕魏大珰也不会同意。”
缇骑劝慰。
魏忠贤为外孙求了个锦衣卫千户的虚职。
皇上看在魏忠贤的面上,还为其赐名报国。
一个忠贤,一个报国。
可见十六岁小皇帝的心意。
这祖孙俩简在帝心。
不过缇骑们也没有太屈躬卑膝。
锦衣卫与东厂互不隶属,但是因为内外有别,随着內监地位的崛起,锦衣卫早已沦为东厂爪牙。
按照历来的规矩,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任东厂提督。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此事皇上没有松口。
所以锦衣卫们虽然顾忌魏忠贤,可实质上魏忠贤还不是锦衣卫的头。
简而言之。
现在的魏忠贤还不是九千岁。
“没有说法,那就找个说法。”
杨报国露出无所谓的笑容。
比起杨大顺这个名字,自己更喜欢杨报国二字。
百姓即国家。
看着能把王法当做儿戏的千户,缇骑们五味杂陈。
这孩子比他们锦衣卫还要锦衣卫。
比锦衣卫还像土匪。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少年是锦衣卫大院里哪家子弟出身呢。
锦衣卫是世袭。
他们的孩子一起读书,大院里一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