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队缓缓驶向流求的路途中,元朝的首都大都却是一片忙碌。
张弘范在崖山战败的消息传到忽必烈的耳中,他感到震惊之余,更多的是对宋朝残余势力的担忧。
崖山一役,本是元朝一举消灭流庭的最佳机会,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忽必烈迅速召集朝中的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大殿之上,气氛凝重。
“臣请奏。”说话之人是左丞相伯颜,蒙古四杰之一,其在攻打南宋时,所向披靡,战功赫赫。此刻,他站在殿前,脸上却难掩焦虑。
“大汗,此等变故,非比寻常。那宋朝残兵败将竟然能在崖山击败张弘范,实属罕见,不可不查。依臣之见,应立即集结两粤兵力,一举拿下崖山,断了他们的退路,再派细作前往流求探敌虚实。”伯颜语气坚定道。
忽必烈一双大手紧握,心中却有所顾忌,他当然知道伯颜的意思,也相信伯颜的能力,但崖山之战的失败已经让他对宋水军产生了深深的忌惮。
加之崖山地形复杂,水域支流庞杂,涨潮后水面上涨,土地与土地之间互不相连,非要用水军方能形成有效攻势。
如今,文永之役(第一次元日之战)惨败,又加上崖山重挫,水军元气大伤,恐难以迅速集结……
正当忽必烈揣度之际,另一位重臣,李庭站了出来。
他不久前曾押送南宋的谢太后、恭帝赵显等一批投降的皇族到元大都。
对于宋朝皇室的情况,他有过深入了解。
“陛下,臣有一计。”李庭拱手道,“那赵显虽为亡国之君,但毕竟是宋朝正统。可以挟赵显告令宋朝余孽前来投降。如此,可攻其心智,事半功倍。”
此言一出,殿上议论纷纷。有的臣子认为此法不妥,赵显虽是正统,但亡国之君的身份恐怕难以服众。
忽必烈一手抚须,心中权衡利弊。最终决定采纳李庭的建议,但并非完全按照他的想法来执行。“赵显的身份确是可用,不必直接挟持。我可以封他一个瀛国公,再与蒙古公主定亲,让他以驸马的身份号令招降。也好让这些人看看,投靠我忽必烈,是有好处的。”
李庭点头称是,心中却有些不安,但也知道忽必烈的决定已经是最妥当的了。
至于攻打流求,忽必烈的顾忌不无道理。
但流求毕竟是一蛮荒之地,量那宋朝流庭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他相信,只要经过一段时间修整,元水军一定能够再次展现出强大实力。
朝会结束后,在忽必烈的授意下,李庭开始着手准备前往流求招降的事宜。他深知宋朝流庭的底细和弱点,也了解谢太后和赵显这些投降皇族的心理。他相信,只要策略得当,一定能够说服他们归顺元朝。
同时,忽必烈也不忘伯颜的建议,派出细作前往流求也是必须要做的准备。也正好借招降之计,安排探子一同前往。
想罢,他即刻命伯颜着手准备相关事宜,挑选一批可靠的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