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忽然,重明发现了玉简中的内容和他记忆中的《道经玄解》有所不同,加入了大量的注释,短短几千字的经文,却足足有几十万字的注解和图谱,使得原本对悟性要求极高的法门,不再如空中楼阁和羚羊挂角一般难以捉摸,而是有迹可循。
重明第一个清醒过来,看向身旁众人,都还各自沉浸在接收功法信息的过程中。
“不愧是先天道种,竟然看完了吗?”诸葛生自然也注意到了重明,问道:“感觉如何?”
重明回味片刻,问道:“长老,这道经玄解中的注解是你亲自写的吗?”
诸葛生羽扇轻摇,点头道:“这些功法高深玄奥,对于你们来说难以理解,所以我加了许多注解,甚至有的法门更改了一部分内容。”
重明点头道:“诸葛长老不愧是万法皆明,如果不是对修行有着广博的涉猎和精深的理解,是绝不可能做到对直通仙境的法门做出注解的。”
诸葛生微微挑眉:“你迟疑了一瞬间,话里有话。”
重明又说道:“长老你听过轮扁斫轮的典故吗?”
“哈哈哈,你竟然敢如此调侃我。”诸葛生忽然哈哈大笑。
轮扁斫轮的典故出自《庄子.外篇.天道》,记载了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与齐桓公谈论读书的故事。
春秋时代,齐国有一名手艺高超的木匠,名叫轮扁,特别擅长制造车轮。
一日,齐桓公正坐在堂上读书。堂下轮扁正在砍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君正在专心读书,不觉好奇心动,放下斧头,走上前去问齐桓公:“请问国君看的是什么书?”
“我看的是圣人的书。”齐桓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不在人世了。”
“那么。”轮扁说,“国君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残渣罢了。”
齐桓公听后大怒:“国君读书,你一个造车轮的怎么敢议论?你有道理可讲出来,有道理我可以放过你;讲不出道理来,决不饶你的性命!”
轮扁说道:“我制造的车轮举世闻名,如今我年事已高,想要把这门手艺传授给我的儿子,但在传授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几个问题。
首先,我总觉得我的讲解过于浅显;其次,总感觉没有讲清楚,时常有遗漏;最重要的是,每次解释相同的理念时,我儿子和我的理解总会产生细微的偏差。”
齐桓公若有所思,让轮扁继续讲下去。
轮扁深入剖析道:“后来我想通了,真正的道理来自于个人的深刻领悟,而这种领悟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即便能表达出来,也仅仅是表面的理解。
圣人的言论和文字亦是如此,最能反映他们深刻领悟的言论,实际上是无法言传的,或者深度不够,或者内容不全,或者每次表达的理解不同。所以我才说,您所读的,都是圣人的残渣。”
回到藏经阁,重明说道:“昔日老子悟道出函谷关,尹喜苦苦求道,老子才口述所悟,经尹喜记录,方才有了传世的《道经》。后人对其注解,便有了《道经玄解》,如今诸葛长老又为道经玄解做注释。
虽然使得道经浅显易懂,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在修行之初,这些注释可以帮助弟子修行,但到了真正高深的境界,却也会阻碍弟子对道的理解。”
诸葛生听后并不气恼,羽扇都丢到了一边,拍手大笑:“想不到你小小年纪,却对道经有如此深刻的领悟,我并不担心这些注释会影响你,而其他人我也会循循善诱,这些注释只是帮助他们理解的工具,而绝非真正的大道。”
言语间,众弟子纷纷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