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拱手一礼。
赵硕回了一礼道:“公请随下吏来!”
刘裕等人并没有直接从章城门入城,而是继续向北到了长安西北的横门外。
横门外有着专门接待诸国使者和地方官吏的驿馆。
刘裕一行也被安置在此,本来按照刘裕的官职应该是比千石的标准,不过最后却被安排住进了比两千石的馆舍。
“刘公请早些歇息,这几日还望莫要外出……陛下随时会召见公!”
“多谢令吏!”刘裕拱手道。
……
按照大汉制度,封侯之事,需要公卿,列侯、诸将军、校尉、两千石、博士等进行集议。
刘裕抵达长安的消息传到宫中之后。
皇帝也是按照规矩让丞相匡衡主持此次集议。
丞相匡衡收到皇帝的诏命后,先是求见了皇太后王政君以及大将军王凤,这才通知公卿、将军校尉、列侯、两千石等入丞相府议事。
大汉丞相府位是一座规模堪比宫室的府邸,正对着未央宫的正门,显示了丞相百官之首的重要地位。
丞相府西门口,有丞相长史带着十二名吏士持戟守卫着。侍卫们警惕的注视着来往的任何一个人。
这时一辆轺车缓缓向丞相府驶来,车中坐着一位中年官员。
来人正是刚刚被任命为大司农的李旦。
李旦下车后,照例等待通传后,这才走入丞相府。
此时丞相府中已有数十名官员在等待。
这些官员明显分成数个不同的圈子,一边交谈着,一边等待丞相的到来。
李旦环顾四周后,默默走到了角落里坐了下来。
堂中一众官员只是看了看李旦,并没有人上前与他搭话。
……
就这样等了两刻钟,丞相匡衡从中门缓步而出,他身穿丞相袍服,面色红润,看起来颇有威仪。
匡衡此人在后世亦是大名鼎鼎,他就是“凿壁偷光”的主人公。
匡衡家族世代务农,但其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匡衡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出仕后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
汉元帝曾让其居于殿中为师,为朝内官员讲授诗赋。建昭三年(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死,匡衡代之为相,赐封乐安侯。
匡衡在元帝时期也担得起名臣这一称呼,也做了不少实事。
在治国安民问题上,匡衡极力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首先从君臣做起。
要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必须整顿吏治,使“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
匡衡还提出“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送,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政治主张。
元帝后期,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
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
石显刚刚倒台,司隶校尉王尊就上书弹劾。
皇帝虽然并没有剥夺匡威的相位,不过经此一事,匡威这丞相其实也已经有名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