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队上没粮了,公社也拿不出粮食来。
这是杨开泰,对安广夏和荣国宇两人说的实话。
“啊?那怎么办?没粮食,我们……这个……”
不会被饿死吧?
这六个字安广夏没说出来,但意思到那了。
“娃儿啊,别着急,我还没说完呢,大队、公社没粮,不代表其他地方没粮。”
“叔知道你们俩有钱,所以,叔觉得吧,你们买粮实际上比用公分在大队上换粮,更划算。”
“叔给你们算算。
一年口粮,大概需要六百到八百公分,你们现在肯定拿不出公分吧?那就要先欠着大队,等七八個月后,再来还上。
但是七八个月后,又要换明年的口粮了,又得拿出七八百公分,到时候,还了今年欠明年,永远都没有尽头,而且越欠越多。
不是叔笑话你们,估摸着一年到头,你们这些城里娃,连五百公分都攒不到呢。”
“这欠了大队公分还不上,可都是要记在个人档案上的,影响以后前途。
所以叔才说,自己买粮,真要比用公分换粮划算的多。”
理是这个理,但两人初来乍到,也不知道去哪儿买粮。
县里粮站吗?那儿不仅要定量粮本,还要粮票。
粮票,安广夏和荣国宇都是有的,但两人下乡那一刻,就吃不上定量商品粮了,根本拿不出粮本。
安广夏那叫一个着急。
反之,这时候就能看出荣国宇成熟、镇定。
“既然大队长给我们提这个解决方案,那肯定是已经替我们考虑好可以去哪儿买粮了,安广夏,你别着急。”
杨开泰点头,笑道:
“荣知青说对咯,不过不是叔能告诉你们去哪儿买粮,是你们这北屋,里面有人能买到大量细粮。
具体我也不知道,反正顶顶够你们俩娃一年的口粮。
你们去找范许勤,范知青,就和她说,是霍同志让你们找她帮忙给买粮的。
到时候范知青自然会帮你们把粮买回来。”
这些话,杨开泰下午交待给两人,同时也知道,男知青那边没有接收余下的蔡军伟,这才有了傍晚给送火盆那一出。
晚饭桌上,杨开泰摇头叹气,惹的他媳妇好一顿恼,连着追问是怎么回事儿?
杨开泰把今天接来三个知青情况讲一遍,最后做出总结:
“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一个挺懂事的,一个性子有点儿急躁,还一个……以后估摸着能是知青院里最事儿精的。”
“这有啥好叹气的?
一样米还养百样人呢。
再说了,那院里以前又不是没有过事儿精,惹到村里人头上,被教训几次,现在不是乖得很。”
婶子满不在乎,再事儿精,别惹到她头上就行。
“你说的倒轻巧,你这婆娘从哪儿看出知青乖得很了?他们是不敢再在大队上闹事儿了,可屋里闹起来,不一样要我出面管?”
大队长的事儿又多、又麻烦,公社成立才半年呢,杨开泰感觉自己,至少老了十岁。
“谁叫你要当好人?还有牛娃那崽子也是,你们理会知青做什么?我看呐,自从村里来了知青,就数你们两个活得最累。”
这两年多,杨开泰确实为知青操心不少,比如每年年底去为知青争取回乡探亲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