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有人说,问题孩子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
像王硕和王澍这样的孩子,其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都是“革命胜利者”的儿女。
他们的父母,大多数在革命中和传统的家庭观念决裂了,用革命的逻辑来替代了传统的家庭伦理。
结果,家长和孩子都成了国家的人,家庭的角色在孩子成长中就被边缘化了,孩子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
王硕这小子,从小就在保育院里混,对家的概念模糊得很。
他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是国家生产线上出来的,跟工厂里的产品似的,跟一群小屁孩一起长大。
因为分开太久,他根本不认识自己的爹娘,每次都得靠王澍和王羽指给他看,他才能在人堆里找到自己的亲人。
等到十岁,他才离开了保育院,但也基本上是跟哥哥王羽两个人过,成了那种脖子上挂钥匙的小孩,吃饭都去食堂。
他爹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来一趟,王硕对他的存在感,全靠每月寄回来的汇款单。
他妈呢,忙得跟陀螺似的,一年门头沟,一年陇原,家里的影子都难得一见——晚上八点后才回,早上七点前就走,一周还得值两夜班。
等王硕上初中,他爹才回来,一家人算是团聚了。
但王硕已经不习惯家里多了这么个人。
他爹看王硕也别扭,工作不顺心,有时候就想在家里摆摆老爷的架子,结果往往是动手了。
所以王硕对他爹的第一感觉就是怕,怕得要命。
别的家孩子都是怕不遵守玩的时间被爹妈发现,王硕和王羽倒好,是怕认不出自己的爹。
每天最头疼的就是这个,他们俩离开家后,爹的脸就开始变得模糊。
记忆里的爹,就是个不高、阴沉、易怒的胖子,跟家里那个梳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照片上的小伙子完全不是一个样。
每次他爹下班回家,穿着军装的人群里突然冒出他的脸,每次都能把王硕吓一大跳,陌生得很。
王硕他老爸,开始其实还算个温柔的观察者。
在燕京工作的时候,晚饭后就偷偷蹲在保育院窗外,眼巴巴看着王硕和王羽。
有回保育院的阿姨忘了给王硕喂饭,他老爸直接冲进去大吵大闹,搞得人仰马翻。
王硕自己可能没啥印象,但王澍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王硕他爸脾气越来越差,跟他那些不怎么样的经历有关。
解放后,他在部队里的发展就像是卡在了原地,几十年都是参谋、教员,自己都调侃说“参谋不带长,放屁也不响”。
那部队大院,外头人想得美,里头人可不这么觉得。
住房都得按排行来分,住在里面的人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王硕他爸在那个等级梯队里就排得比较后,尴尬得很。
王硕那带刺的说话方式,可能也是从这来的。
表面看着攻击性十足,实际上不过是他保护自己的小伎俩。
毕竟,长大的环境硬是把他磨出了一身刺。
王羽和王硕,这两兄弟,小时候那感情好得跟连体儿似的。
但王硕长大了,跟爹妈的关系就跟南极的温度似的,越来越冷。
王羽夹在中间,那叫一个尴尬。
他比王硕早出生两年,跟爹妈的回忆还停留在那种温馨的老照片里。
王硕是他弟,自然也是他心头的肉。
一旦家里吵起来,王羽就像是个没头的苍蝇,左撞右撞,不知道往哪儿飞。
站在哪边都不是,心里那个纠结啊。
王硕也是,一不高兴就把火撒王羽身上,两兄弟这么多年没怎么说话,就是因为这个。
王澍这次回来,硬是逼着王硕给王羽写了封信。
看完李海林,王澍就带着信找到王羽。
王羽拿到信那叫一个乐呵,可王澍心里清楚,这乐呵能持续多久还是个问题。
王澍跟两兄弟关系都不错,但他们家那门槛他是不太爱踏的。
王硕他们的爹妈,对小孩子来家里玩儿那叫一个不待见。
他妈有时候那脸色,能把人吓一跳;他爹呢,偶尔还教训别人家的孩子。
不过对王澍还算客气,可能是因为王澍家里那位身份比他们高。
所以王澍宁愿在外头跟王硕他们碰头,要么就是王硕他们来他家。
反正王澍是不太愿意往那个火药味儿十足的家门里凑。
王澍跟王羽告了个别,然后就溜达到了史佚生家。
时间是下午三点多,正是那种阳光明媚,人懒洋洋的好时候。
史佚生家里,除了他自己,一个人影都没有,史父忙着赚钱养家,史岚在学校挥洒青春。
两人一见面,就开始回忆从前,史佚生对王硕那是关心得很,王澍也不忘关照史佚生的学习。
毕竟,他临走前还给史佚生留了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可是王澍的心意啊。
聊着聊着,王澍发现史佚生学得不错,看来平时没啥事就爱钻研这些书。
不过,史佚生还是有些地方糊涂,王澍就耐心地给他解释,一直忙到天黑。
史佚生想留王澍吃晚饭,但王澍说得回家跟家人团聚,史佚生也就不再坚持。
只是嘱咐王澍,有空多来玩,还想让王澍带他去北海逛逛呢。
王澍一笑,答应了,然后就回家去了。
王澍这小子,看着钟表的指针一圈圈转,李海林还没下班,他也不是那种闲得蛋疼的人。
于是,他就在厨房里大展身手,随便弄了顿晚饭,等着李海林回家。
李海林一回来,看见桌上的饭菜,那叫一个惊喜,夸得王澍都快成大厨了。
说王澍这趟出去不亏,至少学会了做饭,不像陈军和陈楠栖,出去一趟回来还是老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