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的一片不大的空地上,四个人围成圈,简单的坐着。副校长用方言给老者讲明来意,只见老者看着海棠,举手示好,海棠也礼貌的回应,坐在一旁的孩子有些腼腆,害羞的红着脸,勾着脑袋,抠弄着自己的手指。
经过在路上的聊天,海棠得知,这个老者是十分支持小孙子读书的,为此,还多次教育远在南方打工的儿子,不要光想着挣钱,要多关心关心孩子上学的事儿,因此,这个孩子算好的,至少没有辍学。此外,副校长还说,这个老者是苗寨的老村长,在部落和家族都有着崇高的声望,战争时期参加过革命,思想开明。
海棠请副校长转告老者,是否能够通知附近寨子里家里有小孩子的村民,带上孩子一起过来聊一聊,老者答应了。天晴了起来,太阳露出了笑脸。老者说,召集大家过来,还需要一些时间,不如大家中午就在家里吃饭,吃完饭再开始也不晚。
孩子烧起了火,老人兴致勃勃的取出家里的腌鱼和腊肉,为远道而来的老师准备午餐。海棠也过来帮忙,和孩子一起烧火,打水,趁这会功夫,和孩子逐渐熟络了起来。
午饭做好了,除了腌鱼和腊肉,还有糍粑、酸汤鱼和糯米饭。老者拿出自己酿制的白酒,副校长给老者倒上,就着折耳根,一顿丰盛的饭菜摆上桌台。
快要吃完时,十来家乡亲们陆陆续续赶来,大多是祖辈带着孩子们来的。大家坐在院子里,听老者和校长说明了来意,便由大家纷纷讲起没让孩子读书的缘由来。
副校长用普通话向海棠归纳转述,乡亲们主要认为是两个原因:一是孩子们的父母多外出打工,老人们难以照顾孩子们的学习;二是认为孩子们读书是没有太多意义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大山之中,总不是放牛生娃,还不如早些务农。
海棠听后,感触颇深,思考片刻,她起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乡亲们做了一场现身说法,副校长兼做翻译,二十分钟过去,乡亲们和孩子们认真的脸上泛起了泪光。
副校长也被海棠的经历深深打动,起身鼓掌,老者放下烟枪,和乡亲们一道,报以热烈的掌声。
老者示意大家安静,“我十几岁参加革命,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那时候没有吃没有穿,为的就是能当家做主,过上好日子。过去我们跟日本人打,跟八国联军打,接着又闹内战,为啥我们老是受欺负啊,乡亲们,因为我们落后啊,因为我们落后啊!”说到这里,老者的情绪有些激动,还时不时的拿着烟枪敲打着地面。
“现在咱们有了新中国,日子好了,可娃娃们的教育却跟不上,这样下去,有一天,日本鬼子再打来了,俺们可咋办啊,醒醒吧,乡亲们!让娃娃们去念书识字,去做像这个女娃一样的大学生,走出大山,这才是出路啊。”
海棠虽然并不能完全听懂老者发自肺腑的教导,但从老者的动作和乡亲们的神态来看,今天算是来对了,这一切的颠簸和努力,出发和抵达都值了。
就像后来副校长和海棠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为啥我们做了那么多次家访,娃娃们还是不来学校,我们学校和乡亲们之间,差了一个海棠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