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王升不难。
于公,这事儿,是身负天下人望的范公发起的,而且范公在刚到任伊始,就提倡建立苏州郡学,对苏州士绅们都有恩。
于私,王家的王单现在也是贡生身份,也同样没有考取功名,如果这次王家能在范公治水的过程中慷慨解囊,这也是为王单积累人脉和声望的一种手段。
所以,王升对掏钱是没有任何意见的,真正为难的是......
“贤侄以为,老夫该出钱几何?!”王升如此问道。
不是王升在故作玄虚的试探什么,他是真心实意的在问这个事儿......掏钱,也是一门学问。
虽然说吧,大宋对商人并没有持打压的态度,但是,士农工商四民,商终究是排在末等的。
财不露白的道理,王升太明白了。
这种事儿,出钱多了,有遭人嫉恨的嫌疑,要是有心人给你安上一个“贿赂官员”的罪名,别说王升,连范仲淹都受不起。
但出钱少了吧,范公也许不会计较,但王升作为苏州首富,还是不允许有人在这方面压他一头的。
尤其是程家......也就是程玉的娘家。
虽然两家现在是儿女亲家,但事关到底谁是首富的问题,这两家还是有点要掰扯一下的意思。
说什么都不能让程家压王家一头啊。
所以,王升是认真的在询问顾深,自己到底应该出多少钱合适。
而顾深呢,对这个问题也有点含糊。
钱这个东西,不比粮食。
当年夏竦在襄州募取粮食,最后用不完的粮食,大不了往公廪里一放就是了。
可钱这个东西不行啊,放到地方官府上,说不清来源的话,这个钱,谁都不敢接。
这年月可没什么红十字会这样的组织来吸收捐款,官府的钱财往来,都是要走公账的......总不能把这些钱充作公使钱吧?!
也没这个先例啊。
为了这事儿,顾深不得不再回去找了一趟范仲淹,问问整个治水的总预算是多少。
有了目标,自然就可以想办法分配捐款额度了嘛。
然后范仲淹就问顾深,啥叫总预算?!
顾深稍加解释后,范仲淹......陷入了沉思。
其实吧,大宋朝,也是有预算制度的,三司的设立,其实就是一种预算制度的体现。
但三司的做法,是先按照历年用度情况,囤积一批至少够三年使用的物资,等到朝廷需要使用了,再支度出去......相当于是先买,后用。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每年的收成不同,用度不同,甚至各地方仓储条件的不同,会导致三司存储的很大一部分东西被闲置,而有一些,用度却远远不够用。
简单举个例子,北地兵事频繁,粮食用度紧张,每年都需要三司额外往边地运粮,而江南之地,按照三司规定屯粮,但往往又用不了那么多的粮食,导致很多粮食因为仓储时间过长而出现发霉变质的问题。
而顾深所说的总预算,却是先做好计划要花多少钱,然后根据计划去做事,计划用多少材料就买多少材料,如果钱有剩余,那就把钱重归府库,如果钱不够,那就追加预算。
这么做吧,有好处,至少钱这个东西,它不会发霉变质。
但也有坏处.......这中间如果有官员监守自盗,那就太容易了。
毕竟,制定预算的人,和执行预算的人,根本就是同一批人。
如果要限制这其中的贪腐现象,就得专门成立一个监督机构,监督预算的制定和执行......这么一来的话,那不是凭白又要多出一批官吏出来?!
大宋如今冗官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今你治理一个水患,都要搞这种总预算制度的话,那整个国家得有多少工程需要官吏监督执行?!
国家财政会撑不住的。
然后顾深又给范仲淹出了一个馊主意.......不行咱就外包吧。
顾深因此被范仲淹足足训了一个多时辰......你这是要乱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