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守约,字少符,年少始性情笃厚,孝敬父母,与人友善,关呈麟经营盐业实现家道中兴,他却常常因为没有机会读书而深以为人生憾事,他把自己的缺憾化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动能,不惜重金聘用名师,对子女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关守约从内心感受到父亲关呈麟的殷切期待,深居简出,心无旁骛,一心苦读圣贤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862年,关守约中举人,在那个“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对于盐商关家而言,关守约的中举,无疑增添了成为德高望重乡绅的筹码。当时,关家正堂有一块书写“文魁”的大匾额,让富商关家增添无尽的传奇。
1866年,关守约自此主持家族盐业经营家政,他主持盐业时,谨遵以往制定的行业规范,当时历城的引额为9999道(每道盐引按乾隆制为225斤,宣统初年改为每引395斤),随着盐商人数增多,每人持有的盐引数量减少。
在关守约的苦心经营下,济南作为盐运销区,其中尚家3000多道,王家2000多道,关守约持有1000多道,范茅两家各数百道,其余小盐商户仅有几十道,遂有“引碎商散”之说。
关守约在城关及各大庄集设立了子店,子店逢集流动下庄售盐,他在济南南关、仲宫等共设置子盐店26处,关家的盐业经营很多依靠水路,运盐的船队在小清河上桅杆林立,舟帆点点,行舟至济南城区,在西门桥、铜元局街、成丰桥设有关家的客货码头。
当时,在俗传有“三十六街七十二胡同”泺口,盐商关家最为实力雄厚,关家的盐园子和泺口的盐务局成为当地最瞩目的地方。关守约对家庭、对自己平时生活要求极为节俭,常常要求家人穿衣服不能追求华美,吃饭不能铺张浪费,家产虽多,决不能铺张浪费。
事业上一帆风顺的关守约,在繁衍后代问题上却遭遇人生的窘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人到六十仍无子嗣,族人、很多乡亲担忧其后继无人。关守约却心态平和,他常说:“人有没有子嗣是命中注定的事,强求不得。我惟有勤勉工作,修身养德,相信上天一定会有最好的安排!”在关守约事业蒸蒸日上时,1895年,年逾六十的关守约,他的妻子生下长子关松坪,关守约为他取名际泰,关家上下喜气洋洋,报喜的声音弥漫在泺口古镇上空,关家一派欢腾、欣喜,“厚德之报”的声音在回荡。
关守约高中举人,实现了家族威望的升腾,生命中最后的几年,关守约陪伴着关松坪的健康成长,他无比欣慰,生意兴旺、家庭和睦,在他染病卧榻,感觉时日不多之时,他让儿子关松坪将族人、乡亲的借贷之券拿出来,在他面前焚烧。关守约教导儿子,善事是不能声张的,否则就不是善事,而是欺世盗名。数年之后,有来还债者,追索不到原先写的借据,到那时才知道借据已经被关守约焚烧,却从来没有向世人宣告、讲述,让听闻整个事情原委的族人、乡亲感慨万千。
关守约销毁亲朋借贷之券的义举成为言传身教的最生动的家教,与人友善、大度从容的品格深深埋在管松坪的幼小心里,伴随关松坪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