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口的三大盐商,有秦家、关家、范家三家。在济南的四大盐商中,就有两家是泺口的三大盐商里的人物,可见当时的泺口镇的盐业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二年,山东济南四大盐商之一的茅祚宏,曾经奉诏进京参加乾隆皇帝在乾清宫举办的“千叟宴”。能够受皇帝之约,前去参加宴会的人员,都是各业精英和达官贵人。
千叟宴是清代宫廷中举行的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皇家盛宴,始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时代,嘉庆以后就不在举行。
康熙五十二年,是康熙皇帝六旬万寿,在畅春园分别宴请了六十五岁以上的现任和修致的满、蒙、汉大臣,兵丁等1020人。
乾隆年间,曾两度在乾清宫举办了3000多人参加的盛宴。反映了清代所提倡的“养老尊贤、八孝出悌”的优老政策起到了笼络民心、维护朝廷统治的作用。
清末明初,济南几大盐商家族日益壮大,儿孙分立门户,官商勾结,参与盐业中牟利。高达800多道,而小的盐商才只有几十道,所以就有了“引碎商散”的说法。
有的县因为参与盐业的人太多,就采取了,由盐运史主持的,五年一次的抓阄分配活动。“金招房,银库房,不如南杂引的一晚上。”就说明了,当时的现状。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济南历城县设立了盐业公店,还开设了分店26处,公店的设立,垄断了私人盐商,有效的制止了私人盐商的牟利行为。使得私人盐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和限制。
泺口码头的繁华,极大的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泺口的盐业盐商,也达到了空前发展的程度。
关家盐商,在泺口世代经营,由于懂经营、会管理、业务广,所以他家的盐务覆盖了泺口、历城、还有鞭指巷一带。关家盐商,不仅在济南鞭指巷南首路东建造了具有古老建筑风格的关键盐商宅院。还带头修建黄河民捻,名载史册。
早在汉代的时候,泺口就是济水(后称大清河)上的重要码头。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夏季,从六月十八日起,黄河水多次猛涨,洪水肆虐,激流翻卷,惊涛拍浪,许多地方洪水已经与黄河大堤相平。第二天,黄河河南兰考北部决口,酿成了著名的铜瓦厢黄河水改道,又经过了130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的黄河下游。这次改道,不但结束了七百多年黄河南流的历史,而且还是当今黄河下游形成的直接原因。
于是,黄河夺济南大清河道入海,泺口便成为黄河下游沿岸上最重要的一个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