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约莫十三四岁的光景,身材虽不壮硕,却透露出一种练家子特有的挺拔。
听了刘毅的话语,他轻轻摇头,沉声道:
“家父常训,受人点滴,当思涌泉回报,不可轻易受人施舍。”
“阁下尊姓大名?”高顺闻言,心中暗赞少年有骨气,赶在刘毅之前发问。
“贾逵是也。”少年应答时,眉宇间流露出一抹自信的光芒。
“贾公子,实属难能可贵。”高顺赞许有加。
刘毅却不以为然,摆手道:
“小伙子,此言差矣。处世不可一味拘泥于教条。”
“若你饥饿濒死,一恶邻倭寇施以残羹,你也要涌泉相报?”
“那岂不成了助纣为虐?为人可狂狷,不可失节。”
“受人恩惠,自当图报,何错之有?”高顺疑惑地问。
“难道因倭寇施舍一餐,便替其卖命,背叛家国?此等行径,岂能容忍?”刘毅言辞间显得颇为自得,仿佛重拾了昔日在校园辩论时的风采。
“倭寇与汉奸是何物?”张辽好奇插话。
“倭寇乃凶残之辈,犹如现今的鲜卑犬。”
“汉奸则是背叛家国的败类,最为人不齿。”
“小伙子,若因鲜卑人施舍一粥,便助其攻城略地,害我族人,此等行径,岂能容许?”刘毅侃侃而谈,面颇显得意。
“若我为鲜卑所救,难道不应报恩?否则与禽兽何异?”贾逵不服,反驳道。
贾逵,未来曹魏之能臣,幼时家贫,由祖父贾习抚养,饱读兵法,文武兼备。
“非也,非也。”
“国仇家恨,岂能因小恩小惠而动摇?”
“鲜卑为敌,助鲜卑者,即为背弃家国之徒,禽兽不如。汉奸者,非人也。”
刘毅感叹,暗觉这少年的思维似乎被顽石砸中,简单道理竟不明了。
刘毅不知,此时代人少有民族观念,国族利益非首要,家族利益才是首位。
只要异族未侵害自家,便无深仇大恨。
汉人为鲜卑作战,鲜卑为汉人效劳,皆视为常理。
只是汉人的优越感,使得为异族效力者较少。
刘毅的汉奸论,在此难以广泛共鸣。
“那我以命相抵便是。”贾逵言辞坚定。
在这个时代,辩论之术哪里比得后世。
尽管刘毅思路稍显混乱,但这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不仅贾逵,即便是智谋如诸葛亮,也可能因不解“汉奸”之义而被驳倒。
“此举更是谬误。你一腔热血,怎可只值一碗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