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开门,迈步进入教研室,发现里面讨论已经结束,原先都还在安安静静地分析着设计方案,现在章昭打开门,动静自然不会小到哪里。
见众人都抬起头,齐刷刷地看着自己,章昭点点头,直接说起这次的讨论。
对前方马特兰教授报以微笑:“教授的方案很有道理,比我使用一台电机同时驱动两个推进剂泵要简、高效很多,省却了之前设计中的煤油泵减速器设计,而两台小功率电机方案所带来的减重效果应该也会很不错。”
其实岂止是发动机减重这么简单,既然是双电机分别驱动双电泵,那肯定就可以通过电调技术来精确控制两泵系的转速,从而保证让液氧、煤油能以最佳混合比泵入燃烧室。
只有在最佳混合比的条件下,让推进剂燃烧的充分,才不会出现大面积推进剂浪费。
每一克推进剂都充分利用起来,没有哪怕一克燃料被浪费,那发动机的比冲数据才会达到理论设计的最大值,
与之相比之下,章昭之前采用“单电机串联双泵-煤油泵减速”方案,其实就达不到最精确的控制效果。
也许两种方案的推进剂混合比差距只有0.01,但是!
如果把差距放大,将这不起眼的0.01带入到火箭起飞的推进剂总量计算,那情况肯定就不一样了。
一般来说,真正要发射载荷入轨的火箭,其燃料占比都是起飞总重量的80%以上,即便是一枚10吨起飞重量的小火箭,它至少也有8吨以上的推进剂重量。
只拿这8吨推进剂来说,混合比多精确0.01,就意味着它可以节约出20KG的推进剂。
如果将这节约出来的20KG推进剂重量换成运载载荷的话,那可真就不一样了。普遍来说,国际市场上的火箭载荷入轨报价平均都是每公斤一到五万美元之间,根据不同轨道高度、火箭大小进行上下浮动,那这多发射20KG载荷便意味着多好几十万美元的收入。
对于十吨的小火箭而言,这笔钱虽然不多,但也绝不是轻易就可以忽视掉的。
能来到教研室分析设计方案的,几乎都属于业内精英人士,大家都很清楚,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数字背后却蕴含巨大地机会,只要愿意去扣,最终得到的结果普遍都不会差到哪里。
在航空航天领域,扣重量一直都是人们持之以恒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马特兰教授很满意章昭从善如流的态度:“既然如此,那就修改之前交给生产部门的设计图纸吧,重新对电泵部分进行设计?”
章昭:“改,必须要改!”
既然连公司都注册了,未来也是打算把商业航天这条路走到黑,那么像现在这种事,肯定就要学会习惯,因为它会时不时的发生。
在以前,章昭只是做火箭生产和总装,对设计这块了解并不多,这次要捡一个软柿子捏,也算是初步对这方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紧接着,众人一起发力,又是各种计算和仿真。
不出所料,采用两电机分别带动两台电泵的方案,单是在硬件层面来说,其实还要比之前简单了许多,除却减速器之后,两台泵都是直接跟电机做刚性连接,以后的泵功率全靠电调电控系统处理。
之前章昭一口气采购十台80kw功率的无刷电机,而现在,似乎也用不上了。
因为新方案经过优化之后,采用两台35kw的电机就够用了,总共加起来是70kw,比之前计划的80kw确实要少了一些,而这又连带着电池组也能减轻好几公斤。
所以说,扣重量嘛,其实就是这样慢慢弄下来的。
事情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火箭的干质比能够达到什么级别,毕竟商业运载火箭跟以往的航天运载火箭的设计思路就不一样。
以前的火箭、航天飞机,大都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各方面余量都放的是比较宽。
现在进入商业航天时代,衡量一款火箭成功与否,最高标准是看它盈利能力,而为了盈利,为了最大载荷,各方面的重量自然是越扣越好。
秉承这种思路设计出来的火箭或许会安全性欠佳,以后不大可能被用于载人航天工程,但那又如何,载人航天本来就只是航天运载的一小部分,做商业航天,主要还是看货运市场。
在货运市场,亘古不变的铁律只有一条:
多拉快跑!
想到这里,章昭也都是情不自禁的笑了,搁以后,东太平洋宇航技术公司的企业核心文化就有了。
必须是“多拉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