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赵括极力准备建立一家军事学院的想法,军队强大的战斗力和指挥官的指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上,若如此,我赵军大营之中的将领以后如何处置?”
上卿田单看着赵括,这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尽管在过去田单多次带领赵国军队之中的将领去华夏书院,但这些将领基本都是些大老粗,跪坐在书院之中听田单讲兵书,真的是难为他们。
“学宫的将领学习的时间为两年,主要是战阵,指挥,地图,地形,各个方面的学习,然后进入部队从百夫长开始领兵,原本的百夫长在另做打算,这样逐渐上升,逐渐更换掉原有的将领。”
赵括对于军队建设并没有什么深入的研究,这些都是临时想到的,毕竟后世的军校和现在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诺!”
上卿田单心中清楚,赵王赵括这是在稷下学宫得到的启发,尽管军事学院的建立是否符合赵国的军队需要,但至少一个几十人上百人的学宫,对赵国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
“上卿,此事需要快速处理,讲解之事便有劳上卿,同时在我邯郸大军之中,寻找有经验懂文字的将领参与其中。”
赵括继续向上卿田单说道,在赵括的心中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学院,法家学院,华夏学宫,还有更多的学宫需要建设,农家学宫,墨家学宫……
当这些学宫建立之后,赵括还计划在赵国各个郡设立分学宫,然后在继续发展对幼儿的学宫计划,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谋划。
并不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段文识字,赵括只是想给那些有能力的人一个机会,再给这些人机会的同时,也是给赵国寻找更多的人才。
赵括的学宫计划将文化的系统发展呈现在战国时期,尽管这需要可能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彻底的实现,但这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农家学宫和墨家学宫的构想,很有可能在战国时期将粮食产量做大很大的提升,对科学技术做到启蒙的作用。
即便是后世出现的科举制度,在各个王朝也没有专门系统的学院制度,都是私塾和自学成才,这大大制约了能够参与学习的人总量。
当然这现在还只是一个设想,毕竟这是战国时期,路要一步一步的走,这一点赵括也十分的清楚。
田单在北部邯郸北城选择了一处闲置的宅院,这里距离邯郸大营最近,建立赵国战争学宫,可以拉近和邯郸大营之间的距离,比较方便。
而李斯设立的法家学宫则是在邯郸城的西南角,这和邯郸城赵王宫正东的华夏书院保持着最远的距离,毕竟李斯是出身儒家,现在又在邯郸城建立法家学宫,当然要考虑这些因素。
两个学宫的选址很快完毕,这些全部由上卿蔡泽负责,战争学宫还好,毕竟赵国不缺军队,但是法家学宫就有点难办,李斯出身儒家,在邯郸华夏书院的所有法家士子都搜集起来也不过十几个人,最后只能由这十几个人先开始。